《《赠汪伦》教学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赠汪伦》教学实录.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赠汪伦教学实录日前,笔者听了特级老师孙双金的一节古诗教学课,感受颇深。孙老师依据所教古诗赠汪伦这首送别诗的特点,奇妙设计了“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仅读懂了一组送别体诗歌,而且初步领悟了这一类诗歌的表达方式,收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一、明确目标,激发学习热忱教学伊始,孙老师就告知学生:“同学们,今日我们学习一组送别体古诗,信任大家肯定能学好。我们先学习唐代闻名诗人李白的赠汪伦。”这明显是一段经过细心设计的导语。导语不仅告知了学生今日学习的是送别体诗,而且让学生感觉到今日的目标稍高了一些要学习一组送别体古诗,“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和求知欲望,使其一
2、上课就处于“愤”“怫”状态,对提高学习效率是很有帮助的。二、精读一首,领悟表达方式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驾驭学问,形成语文实力,为课后的广泛阅览打下扎实的基础。赠汪伦是一首唐诗,而且好读易懂,孙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始自终引导学生自学古诗,%驭送别体古诗的表达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 .自主朗读,了解诗歌大意。孙老师先让学生自主读诗,思索诗中说的是谁送谁?谁别谁?让学生明白送别体诗歌中人物的主客之分:然后指名读诗歌,让学生说说“汪伦是怎样送李白的?”“李白是怎样别汪伦的?”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大意:最终请两名学生试说诗歌的意思,重在了解学生是
3、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学得生动、充溢,基本上明白了诗歌的意思。2 .自学质疑,理清作者思路。学贵有疑。孙老师用明代学者陈献章有关质疑的名言激励学生主动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希望同学们仔细读诗,擅长动脑,提出你的疑问。孙老师愿和大家共同进步!“学生听了思维特别活跃,提出了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汪伦为什么要踏着节拍、唱着歌送李白?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却在船即将离开时送?“孙老师并不急着作答,而是引导学生再次自读诗歌,并让学生同条探讨,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了赠汪伦一诗是汪伦用踏歌的方式送别李白的,表达了二人之间深厚的情意。学生通过主动质疑、自读
4、释疑、互助学习,完成了教学意图。3 .自由诵读,体会思想感情。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珍贵阅历。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诵读的重要性。事实上诵读遵循了形象感知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汲取语言、转化语言。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让学生充分领悟其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孙老师在学生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想像李白和汪伦分别的场面:“假如你是李白,会对汪伦说些什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通过学生口语交际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终孙老师引导学生进入诗境,诵读全诗、领悟诗情,学生从声情并茂的吟诵中读懂了诗歌,领悟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三、
5、迂移转化,带读一组诗歌孙老师在学生学会赠汪伦一诗的基础上,分别出示了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别董大两首送别诗,让学生运用学习赠汪伦所驾驭的方法自学这两首诗。学生通过朗读,很快弄清了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作者李白是用目光送别孟浩然,别董大一诗作者高适是用语言送别董大,通过吟诵领悟了诗中所表达的挚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短短三十五分钟,学生便读懂了三首古诗,可见效率是很高的。深末,老师设计了开放式作业,布嵬学生课后搜集、吟诵有关送别的诗歌,更是将语文教学的空间延长到课外,培育学生搜集、整理、汲取信息的实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综上所述,孙老师“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古诗教学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诗歌的体裁特点、内容特点,结合大纲举荐篇目,精读一首,带读几篇,丰富其文化底蕴。尤其在教学中,孙老师很好地充当了引导者、组织者、点拨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学、自读、自悟,组织学生质疑、探讨,着力培育学生的自学实力,这一点更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