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期著名书法大师王文治四十六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docx
《清朝中期著名书法大师王文治四十六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朝中期著名书法大师王文治四十六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docx(6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清朝中期著名书法大师王文治四十六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2021-12-1108:36听月工作室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笔者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常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清朝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_题记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攻克北京,明亡。同年5月清兵进京,10月顺治帝迁都北京,清政府开始统治中国。对于满清的统治者来说,一方面必须压制各种反抗,另一方面也必须尽快融会吸收汉族传统文化,从而实现
2、长久的统治。为此,清政府采取了两项相反相成的文化政策:一是大兴文字狱,以钳制任何可能的文化反抗,二是主动地对传统中国文化进行整理。而陷入异族统治下的知识分了,开始倡导通经致用,朴学逐渐兴起。在朴学学风中成长的金石、考据学,让人们重新发现了秦汉、北朝书法的艺术价值,从而形成清代书法发展的新格局。从这个意义上说,清代是我国书法史上的转型和总结时期。清代前期,国势初平,百废待兴,尚无力过多关心书法,因此这时期基本上延续的是晚明书风,大体可以看作三线发展:一是晚明行草书风的新发展,二是传统书风,三是篆隶初兴。中国清代书法在近300年的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一场艰难的蜕变,它突破r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笼,
3、开创了碑学,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就,可以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形成了雄浑渊懿的有风。尤其是碑学书法家借古开今的精神和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使得书坛显得十分活跃,流派纷呈,一派兴盛局面。清代历二百六十余载,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书道中兴的一代。清代初年,统治阶级采取了一系列稳定政治,发展经济文化的措施,故书法得以弘扬。明末遗民有些出仕从清,有些遁迹山林创造出各有特色的书法作品。顺治喜临黄庭,遗教二经;康熙推崇董其昌书,书风一时尽崇董书,这一时期,惟傅山和王铎能独标风格,另辟蹊径;乾隆时,尤重赵孟行楷书,空前宏伟的集帖三希堂法帖刻成,内府收藏的大量书迹珍品著录于石渠宝笈
4、中,帖学至乾隆时期达到极盛,出现一批取法帖学的大家,如乾隆、嘉庆年间的刘墉。至清中期,古代的吉书、贞石、碑版大量出土,兴起了金石学。嘉庆、道光时期,帖学已入穷途,当时的集大成者有刘墉,邓石如开创r碑学之宗,阮元和包世臣总结/书坛创作的经验和理论。咸日后至清末,碑学尤为昌盛。前后有康有为、伊秉绶、吴让之、何绍基、杨沂孙、张裕钊、赵之谦、吴昌硕等大师成功地完成了变革创新,至此碑学书派迅速发展,影响所及直至当代。纵观清代260余年,书法由继承、变革到创新,挽回了宋代以后江河日卜的颓势,其成就可与汉唐并驾,各种字体都有一批造诣卓著的大家,可以说是书法的中兴时期。清中期,乾隆、嘉庆前后,董、赵的影响渐弱
5、,文人们向占代传统的追寻逐步深入,这使得篆案书法的复兴步伐加快r,对晋唐宋元明传统的学习范围也大大扩展,由此成为两股基本的力量。清晚期,存庆、道光前后,阮元、包世臣倡兴碑学,从理论上鼓吹秦汉北碑传统在书法史和书法美学系统中的地位,使之成为一时显学。但深入实践的许多书家,并未完全舍彼取此,而是各取所长,自觉不自觉地寻求融合之道,使两大传统都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下面我们一起分享清朝中期著名书法家王文治书法作品。s*rnxn!三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工书法,以风韵胜。有梦楼诗集快雨堂题跋,清代书法家、诗人。曾随翰林侍读全魁至琉球。乾隆二十五年进士,授编修,擢侍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清朝 中期 著名 书法 大师 文治 四十六 经典 名帖 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