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的至乐—延安鲁艺生活的故事.docx
《为人民服务的至乐—延安鲁艺生活的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人民服务的至乐—延安鲁艺生活的故事.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为人民服务的至乐一延安鲁艺生活的故事红色是血与火的颜色,象征着希望、热烈、勇敢、创造、奋斗、牺牲等。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构建的文化。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各个阶段,红色文化就像熊熊燃烧的火炬,照亮人们的精神世界。从文学、戏剧、影视、音乐、美术、曲艺到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每个文艺领域的文艺工作者,都在实践中自觉丰富着红色文化的内涵。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我们深情回顾红色文化,拾取其中趣事,汲取文化自信,让红色文化薪火相传,永远闪耀光芒。延安文艺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建设下形成并发展的文艺,延安鲁艺被称为“新中国文艺的摇篮”。在七年半的办学实践中,延安鲁艺培
2、养了一千多名文艺人才,成为抗战时期根据地建设的文化大军。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歌剧白毛女、鲁艺秧歌、民族化木刻、新年画、街头诗鲁艺师生创造了一系列辉映当时、传之后世的经典文艺作品延安鲁艺时期,物资贫乏,供给困难。学生吃大灶,饭菜好的时候是土豆、萝卜、小米饭,差的时候只有黑豆面。大家常常不得不挖野菜、采树叶,掺和玉米熬粥吃。华君武甚至曾将耦糊作夜宵。每月都有一两次改善伙食,一般是吃面条。每听到有面条吃的消息,学生们几分钟内便蜂拥而至。盛面条的桶端上来,人们便一拥而上,争抢去捞。华君武看到这个场面,创作了漫画吃面条。画面上,学生们都端着特大号的缸子,探出筷子和勺子,一齐向面条桶“冲刺”,“热汗与面条
3、齐飞,缸子共眼睛一色:有的学生有“飞毛腿”,脚不沾地。很多人争抢面条,有的人手上、头上、肩膀上、帽子上都挂着面条。吃面条在鲁艺的墙报上发表后,学生们都觉得很有趣。虽然很多人都参与了抢面条,却没有因被讽刺而感到生气。下次再吃面条时,大家都谦让起来了。在1939年的大生产运动中,鲁艺的工作除了上山开荒外,还有纺线、种菜、养猪、磨豆腐等。文艺工作者不但完成了边区政府交给的生产任务,而且实现了蔬菜完全自给。大家能常常吃到西红柿拌辣椒、葱拌豆腐等新鲜菜肴了,生活大为改善。延安当时是歌咏之城,整个延河边全是歌声。罗工柳晚年深情回忆:“天不亮就起来了,整个延安,所有的人没有不唱歌的,有抗大的,有陕公的,鲁艺
4、的,满城都唱延安颂,延安颂当时唱的那个气氛,在延安那个气氛是忘不了的。”埃德加斯诺感叹,延安的人们洋溢着“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和热情”。欢乐、自由、信仰、工作、启蒙、革命这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左翼知识分子渴望的、呐喊的、追寻的、实践的词汇,在革命圣地的生活中都实现了。鲁艺的前四年,毛泽东常来给学员上课,讲论持久战矛盾论等。当时毛泽东身材较瘦,留着分头,上课时穿着普通的灰布军装。课堂就在窑洞外面,摆一张桌子,后面立块拼接的木板做黑板。毛泽东喜欢站着讲,而且边走边讲,手势特别多。根据当时的照片和莎莱的回忆,毛泽东在鲁艺上课时,常一只手叉腰,另一只手前伸挥动,上半身前倾,转一圈然后又叉上腰,哈哈大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为人民服务 延安 生活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