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3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普通心理学第一章绪论I、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2、个性特征: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3、心理学的任务:陈述人的心理现象,解释人的心理现象,预测人的心理现象,调控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4、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5、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问卷法,晤谈法),测验法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1、神经元结构主要由胞体和突起(树突和轴突)两部分组成。2、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3、神经回路: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主要有两种,辐射式,聚合式。4、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脑神经,植物神经。5、中枢神经系统:脊
2、髓,脑(脑干,间脑,小脑)。6、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7、抑制过程分为:无条件性抑制(外抑制和超限抑制),条件性抑制(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8、动力定型:指由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剌激系列的第一个刺激一出现,反应系列就依次出现。9、第一信号体系:用具体事物作为前提刺激而建立的前提反射体系。10、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I1.内分泌系统:是一种整合性的调节机制,通过分泌特殊的化学物质来实现对有机体的控制与调节。12、人有两种腺体:导管腺体(外分泌腺),无导管腺体(内分泌腺-激素)。13、人体主要内分泌腺:脑垂体、甲状腺、胰
3、腺、肾上腺和性腺。第三章心理的发生和发展1、心理是物质运动发展到初级阶段的属性,是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2、感应性:是指生物有机体能够对与其生命活动具有直接关系的剌激作出反应,表现为趋利避害的生物特性。3、动物心理的发展阶段: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4、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已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5、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1、意识有对客观环境的意识和自我意识,人类能够把自己同自然界相互区别开来,使人作为主体而与客观天下对立。2、意识是以抽象的概念形式反映客观事物为主要特征;植物是以具体形象
4、的感知,表象即感性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3、意识离不开语言,而植物的感性反映形式并不需求语言。4意识和动物心理具有不同的物质器官。6、意识的功能:1意觉知功能2意识的能动性功能(目的性和计划性、发明性、前进性)3意识的挑选与监控功能。第四章注意3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2、外部注意:指人对周围事物的注意,也称知觉注意。内部注意:指对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注意。3、注意的意义和功能:注意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又是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有选择功能,保持功能,对话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4、注意从其发生来说是有机体后种定向反射。5、注意的外部表现:1适应性
5、运动,2无关运动的停止,3呼吸运动的变化。6、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7、无意留意:指事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求作意志努力的留意。8、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刺激物的特点和人本身的状态。9、刺激物的特性:1刺激物的强度,2刺激物之间的比较关系,3刺激物的活动变化,4刺激物的新异性。10、人本身的状态:1人对事物的需求和兴趣,2人其时候的情绪状态和精神态。II、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受人的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支配。1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有以下几种:1加深对活动的目、任务的理解。2培养间接兴趣,3合理地组织
6、活动,4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13、有意后注意: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14、注意的特征:注意的稳定性,广度,分配,转移。15、留意的稳定性:指对同一工具或同一活动上留意所能持续的时间。16、留意的聚集:就是留意分开了当前的应当指向和集中的工具,而把留意指向于其他的工具上。17、留意的广度:也叫留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工具的数量。18、影响留意广度的因素:知觉工具的特性,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脸。19、留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留意指向不同的工具。(前提,同时举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练的)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
7、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21、影响留意转移快慢和难易前提:1原来留意的强度,2新的留意工具的特性,3个别神经过程的灵活性。22、留意的认知理论:1过滤器理论,2衰减理论,3留意的完全加工理论,4留意的智源限制和资料限制理论。第五章感觉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感受性:指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3、感觉阈限:是测量人的感觉体系感受性大小的目标,是用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的大小来表示。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4、绝对感觉阈限:简称绝对阈限,是指方才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剌激强度。(上绝对阈限,下绝对阈眼)。5,绝对感受性=
8、1/绝对阈限S=1R6、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与之相应的感受性称为差别感受性。7、XXX分数=差别感觉阂限/原刺激量K=M8、视觉:是个体借助眼睛辨别外界物体明暗、颜色和形状等特性的感觉,是人和动物最复杂最重要的感觉,在人的各种感觉中起主导作用,是人类获得信息的主要通道。9,视觉的感受器是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光线须经过一系列的聚光器官,最后才能折射并聚焦在视网膜上,眼球是这一系列的聚光器官。10,视觉现象:光三个物理特性:波长、振幅及纯度。分别决定了人的视觉的明度、色调、和饱和度。11、明适应:又称光适应,由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瞬间
9、感到光线刺眼,风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才逐渐看清物体,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现象称为明适应。12、暗适应: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看不见周围物体,经过一段时间后才渐渐区分出物体,人眼这种感受性逐渐增高的过程叫暗适应。13、明度:是指光刺激的强度作用于人眼所产生的视觉结果。彩色物体表面的光反射率愈高,明度就愈大。14、色调:是区别不同色彩的特性,不同波长的光波作用于眼睛产生不同的色觉。15、饱和度:是指颜色的纯度,光谱上的各单色光的饱和度最大,其掺入的白色愈多,就愈不饱和。16、人眼对色光混合而产生的色觉有三个定律:互补律,间色律,代替率17、互补率:每一种光都有另一种与它相混合而产生白色或
10、灰色的色光,这两种色光称为互补色。18、间色律:混合两种非互补色光,能产生一种新的介于两者之间的中央色光。19、代替率:不同色光混合后产生的感觉上相似的颜色可以互相代替,而不受原来被混合色光所具有的光谱成分的影响。20、色觉理论:1杨一-赫三色说,2黑林四色说21、视敏度:指人的视觉器官分辨物体细节的能力。一个人能辨认物体细节的尺寸越小,视敏度越高。在医学上把视敏度称为视力。视角=物体高度/距离*57.3度=AD*57.322、闪光融合:假如有多次闪光刺激,并且间隔时间够短,也就是说单位时间内闪光的次数增加到一定程度,人眼则不再将其分辨为单个闪光,而将其感觉为一个稳定的连续的光。刚好产生闪光融
11、合时的闪光频次叫临界闪光融合频率。23、视觉后像:指剌激停止作用于视觉感受器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而保留片刻的现象。24、视觉比较:是指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漫衍引起的视觉经验,它可以分为明暗比较和颜色比较。25、听觉:是人通过听觉器官对外界声音刺激的反映,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26、听觉的适宜剌激:是肯定频次范围的声波,它产生于物体的振动。27、声波有三种特理属性:频次、振幅、和波形,它们分别引起听觉的三种心理感受,即音调、音响和音色。28、共鸣:由声波作用而引起的共振现象。29、声音的掩蔽:两个声音相混合同时到达耳朵,人对一个声音的感受性会因另一个声音的存在而降低的现象。30、听觉疲劳:在
12、声音刺激长时间连续作用之后,听觉感受性会显著降低的现象J31、皮肤感觉:剌激物作用于皮肤引起的各种感觉叫皮肤感觉,简称肤觉。包括触压觉、冷觉、温度觉和痛觉。32、触压觉:即触觉和压觉。剌激物接触到皮肤表面时的感觉为触觉。当刺激加强,使皮肤引起明显形变,就引起压觉。33、温度觉:包括XXX与温觉。低于皮肤温度即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作用于皮肤即产生冷觉,高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作用于皮肤即产生温觉。34、痛觉:痛觉有不同于其他感觉的特点,不论机械的、化学的,电的等等的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都能产生痛觉。35、嗅觉:是由挥发性物质的分子作用于嗅觉器官的感受细胞而引起的一种感觉。作为嗅觉感受器的嗅细胞
13、位于鼻腔上部两侧的黏膜中。36、味觉:指可溶性物质作用于味蕾产生的味道感觉。37、内部感觉:又称机体觉,是相对于视觉、听觉等反映外部环境刺激的感觉而言的,指反映机体内部状态和内部变化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38、运动觉:又称动觉,是对身材各部分的位置及相对运动举行反映的感觉。39、均衡觉:又称静觉,是对人体作直线的加快或减速运动或作旋转运动举行反映的感觉。40、内脏觉:又称机体觉,是对机体饥、渴、痛、温度等状态的反映。41、感觉的相互作用: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剌激而对其他器官的感受性造成影响,使其下降或下降的现象。42、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43、感觉补偿作用:当某种
14、感觉受损或缺失后,其他感觉会予以弥补的现象称为感觉补偿作用。第六章知觉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2、知觉和感觉的关系:感觉是对物体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物体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区别:1产生的性质不同。2反映的内容不同,3心理机制不同。3、知觉活动过程:知觉活动过程一般由五个环节组成,称为“知觉链”。1外界环境。2中介物。3刺激物与感觉器官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4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向大脑传递各种外界信息的过程。5大脑对传入皮层相应投射区的信息进行整合处理的过程。4、自下而上加工:又
15、称为数据驱动加工,指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剌激物的特性的信息加工。5、自上而下加工:又称概念驱动加工,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概念来加工当前信息的过程。6、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整体性,知觉挑选性,知觉理解性,知觉恒常性7、知觉整体性: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加以识别的过程。(靠近原则,相似原则,连续原则,闭合原则)8、闭合原则:将刺激物中的特征聚合成形,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或形状的倾向。9、知觉挑选性:指人根据当前的需求,将客观刺激物有挑选地作为知觉工具举行加工的过程。10、知觉理解性: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且赋予其意义的加工过程。II、知觉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的过程。12、大小知觉怛常性:是指人对物体大小的知觉不完全随映象的变化而趋于按物体实际大小未知觉的特性。13、明度和颜色恒常性:是指人对客观物体固有的明度和颜色的知觉不随映象的变化而保持不变的知觉特性。14、形状恒常性:是指人在反映客体本身形状时不因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射的形状发生变化而变化的知觉特性。15、方般恒常性:是指人不随身材部位或视像方向的改动而改动知觉物体实际方位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