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批评史治学之思——杨冬教授访谈录.docx
《西方文学批评史治学之思——杨冬教授访谈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文学批评史治学之思——杨冬教授访谈录.docx(2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西方文学批评史治学之思一杨冬教授访谈录批评史撰写的架构与体例郭伟:杨老师好!您潜心研究西方文学批评史三十余年,出版了文学理论:从柏拉图到德里达这部重要专著,以一位中国学人的视角,系统描述了自古希腊至20世纪后期西方文学批评的演变,追溯学理源流,梳理发展脉络,深入辨析各种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对八十多位重要批评家作了细致的剖析,使宏观研究建立在微观研究的坚实基础之上。此书是您三十余年心血的结晶,初版后两次再版,堪称该领域的扛鼎之作。作为您的学生,我有幸对这部著作的写作有所了解,但总觉得还应该对此进行更深入的探究,这背后隐含的治学之道和治学之术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我想利用这次学术访谈的机会,以文
2、学理论:从柏拉图到德里达的写作为切入点,向您请教西方文学批评史研究与撰写的深层问题。这部批评史按照时代划分各章,简洁明了,严谨统一,无疑优于对时段、国别与流派的混杂使用,且暗合批评史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当然此中也体现出您对批评史发展轨迹所作出的学理判断。您的章节安排与国内其他批评史论著及教材有很大不同,您是基于怎样的学理判断而做出这样的安排呢?杨冬:你过奖了。我的这本西方文学批评史完全以时代为纲,分为6章。第一章“古希腊罗马至中世纪”、第二章“文艺复兴至18世纪”、第三章“19世纪前期”、第四章“19世纪后期”、第五章“20世纪前期”、第六章“20世纪后期”。这样的章节安排今天看来整齐简洁,不
3、言自明,但当时却颇费斟酌。举例来说,从文艺复兴到18世纪这段批评史,国内许多教材往往要分为“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启蒙运动”和“德国古典美学”等4章,而我却把它们都放在第二章里来加以论述。何以敢这样处理?原因就如我在该章引言中所说:“从文艺复兴到18世纪的文学批评,是以恢复和发扬古希腊罗马的批评传统,建构一套新古典主义的理论体系为其基本特征的。我们可以把这段批评史大致分为几个阶段:起初,由16世纪意大利批评家开创了研究古希腊罗马批评文献的风气,重新恢复了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的权威。其后,经过各自不同的途径,法国、英国和德国先后成了新古典主义批评的一统天下。直到18世纪后期,由于文学潮流的不断变化,
4、新古典主义批评才第一次面临严峻的挑战”(杨冬,2012:51)o所以,这一主线就足以涵盖这三个世纪的批评特征了。国内许多西方批评史论著在章节安排上,往往既以时代为纲,又以流派或“主义”为纲,难免显得混乱。很多学者认为,仅仅以时代为纲,而不贴上“主义”的标签,简直就无法给批评家排座次,也无法言说他们。由于贴标签的缘故,国内不少教材或是削足适履,硬是把某某批评家塞进“某某主义”之列加以论述,或是干脆将某某批评家“除名”,因为实在不知如何给这些批评家定位。这样做会给读者带来一种误导,似乎做学问就是给研究对象贴标签,划“主义”。这种教条主义的学风贻害无穷。我的书是很少给批评家贴什么“主义”标签的。郭伟
5、:每位批评家都有其内在的丰富性。仅仅将其简化成脸谱式的刻板印象,甚至牵强地“人以群分”,不如多关注每位批评家的个性和丰富性。从这个角度来看,老师这部著作也可以说是“以人为纲”的。杨冬:我的书每章开头都有一个3000到4000字的简短引言,概述该时代批评的主潮和分述各国的批评概况。为撰写这些引言,我当初困惑了好久。按照国内教材的传统写法,当然要介绍时代背景、哲学思潮、文学概况,然后才概述批评发展的情况。但这样一写,就会落入俗套,令人生厌。直到书稿将近完成大半时,我才想到,与其按部就班地面面俱到,不如单刀直入,直奔主题。这就是说,把传统的那些写法全抛开,直接评述该时段的批评主潮。这样处理今天看来不
6、言自明,其实却是一种大胆尝试。更何况,每本书都有其特定的“隐含读者”。我假想的“隐含读者”,大致是一个已具备西方文学史和文化史常识的研究生,不然,他是不会来读批评史的。因此,根本不用我再来介绍时代背景和文学史概况。类似情况,也包括我省略了对诸多批评家的生平介绍。原因在于我不可能去研究他们的生平,要写的话也无非是重复前人的介绍。与其如此,不如单刀直入地评述他们的文学理论。唯独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MikhailMikhaiIoViChBakhtin)是一个例外,因为这涉及他某些论著的著作权问题。当然,部分原因也在于我对他在那个时代的命运抱有深切同情。说到底,谈论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属于勒内
7、韦勒克(Ren6Wellek)所说的“文学的外部研究“。我当时虽然没有这样自觉的意识,但总觉得,如果谈论这些,就会落入俗套,难有新意To郭伟:您的这种“大胆尝试”,是直接进入理论脉络展示学术“干货”,所以“含金量”高,倘若过多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等,不免有“兑水”之嫌。预先考量特定的读者群,这的确是撰写学术专著时应该注意到的问题,对我们后辈学者是一个有益的启发。您当初虽然未必有明确的自觉意识,但毕竟想到要出新意,那您是如何获得新意的呢?杨冬:这就涉及我所接受的影响及其带给我的“影响的焦虑”。我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开始从事批评史研究。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是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1750-19
8、50,二是韦勒克的文学理论(TheoryOf1.iteratUre)和8卷本近代文学批评史(HIstoryofModernCriticism:1750-1950),三是梅耶霍华德艾布拉姆斯(MeyerHoWardAbramS)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ThcMirrorandthe1.amp:RomanticTheoryandtheCritica1Tradition)。这些影响,有些是看得见的,比如在我的书里评述了他们的成就,援引了他们的见解。但更多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比如学术兴趣的培养、理论修养的提高、辨析能力的训练等。总之,正是通过研读这些著作,为后来的学术研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方 文学批评 治学 教授 访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