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本市养老长期护理保险的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完善本市养老长期护理保险的建议.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背景情况A指出,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生活幸福、健康长寿是我们的共同愿望。上海处于深度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的占比已高达33.2机老年人失能率随年龄而增高,60-69岁重度失能率为5.3%,而80岁后上升至12.7%。上海2017年在三个区开展了长护险试点,2018年在全市推开试点。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受理长护险申请27.2万人次,完成评估26.6万人次,已接受服务的老人23.4万人,其中接受社区居家照护服务老人14.8万人,大多数为域本生活照料,少部分为临床护理项目。问题及分析农工党上海市委会就我市开展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工作,重点进行居家护理的调研,发现存在以下主要
2、问题:1、评估质量存在偏差,信息互联共享欠佳(1)全市的需求评估机构40家,绝大多数没有专职的评估员。评估员主要借用街道聘用人员和社区卫生中心的医护人员。评估质量、及时性难以保证。(2)部分病人的调杳表评级与实际需求不对应。部分调杳内容,无法反映申请人实际情况,导致部分区复评率高、等级调整多。(3)评估系统信息化不给力。评估系统不能与相关的部门、单位信息系统互联共享。不能实现移动评估、线上结算、网上监管、在线质控等功能。2、供给与需求不匹配,服务质量问题凸显(1)在居家照护的42项护理内容中,其中15项医疗护理目前几乎没有服务量,远低于在养老机构和护理机构。(2)需求调研显示,许多受访者希望能
3、保留原民政部门对居家养老、生活困难人员提供生活补贴政策,购买家政服务等。以解决“有人喂食,无人烧饭”的困境。在特殊家庭极为迫切。(3)在试点期间,不符合年龄条件(低于60岁)的参保居民如肿瘤、精神病、残疾人等失能人群无法纳入范围。(4)居家护理绝大多数由社会办护理站提供。大多为规模小,执业范围和地域限制,集团化、连锁化政策不支持。护理人员年龄大,以养老护理员为主,执业护士配置极低。3、资金筹资来源单一,缺乏多元化商业险目前资金筹集来源为员工医保统筹基金的设以及部分居保统筹基金,尚无商业护理保险产品,故无法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长期护理服务。建议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三点建议:1、完善信息化系统,提升
4、评估精度,健全护理服务链(1)优化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完善照护评估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移动端APP。建设老年照护需求数据库,并与民政救助、医保数据、居民健康档案等相关数据库实现互联互通。(2)建立健全服务产业链如护理人才培训、考核、质量控制。改变当前护理机构、服务人员和服务能力、服务管理不足的现状。(3)加快养老产业的投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养老产业结合,为产业链提供硬件支持和服务场景。推进服务项目的多元化、专业化、个性化设计的医养结合探索。2、整合社区卫生服务资源,适应失能照护需求,提升服务质量(1)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长期处于失能状态的参保人群为保障对象,重点解决其基本生活照料
5、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等所需费用。目前筹资涉及全部参保人群,建议应将所有参保的失能人员均可申请享受长护险的服务。(2)组合政策,构建“生活照顾+医疗护理”的居家照护模式。由民政救助、慈善基金、特殊人群扶助等资助生活照顾,由长护险和商业保险支撑医疗护理服务。(3)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台作用。通过“1+1+1”组合式签约,推进医养结合,将居家医护、居家康复与居家养老相结合。鼓励社区卫生中心、医疗机构积极参与长护险服务。与社区护理站、养老机构协同,提高为老服务的能力和水平。3、优化长护险制度的体系建设,建立多元筹资机制,力保资金一直不间断有效(1)改变目前长护险资金由医保资金划转的现状,按照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原则进行筹资。即个人和单位按制度进行缴费。力保长护险基金和医保基金的资金安全,杜绝出现随着参保人员老龄化和失能情况的加剧,造成严重赤字的风险。(2)正确引导疏通护理商业保险发展,积极开发商业护理保险专属产品。拓展在长护险领域社保、医保与商业护理保险的合作。(3)我们希望,通过进一步完善我市长护险制度,鼓励社区居家服务、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参与,扩大政府购买服务,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加强人员培训、强化服务质量监管机制,促进老年友好城市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