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纯电影”新论:从中国电影史上戏剧与电影关系出发的考察.docx
《“非纯电影”新论:从中国电影史上戏剧与电影关系出发的考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纯电影”新论:从中国电影史上戏剧与电影关系出发的考察.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非纯电影新论:从中国电影史上戏剧与电影关系出发的考察“非纯电影”是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家巴赞首先提出的概念,他将那些在创作过程中不完全忠实于文学原著,而是有所改编的电影作品称为“非纯电影”,并在艺术地位上给予了它们积极的辩护。1巴赞的这一理论为人们理解中国早期电影的发展和艺术规律形成提供了全新视角。从“非纯电影”的角度来看,中国电影史中的戏剧与电影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样的。在中国电影早期阶段,戏剧与电影就有着紧密的联系。一般而言,中国电影在诞生之初被认为吸收借鉴了诸多中国传统戏曲的元素与成果,例如1905年的定军山(任庆泰,1905)就是根据京剧定军山“翻拍”而来;而在中国电影不断发展成为一门独
2、立艺术的过程中,中国戏剧乃至文学仍然在不断影响着电影创作,“非纯电影”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影响不断加深。本文将从中国电影史上戏剧与电影关系出发,重新审视和探讨“非纯电影”这一概念及其在中国电影史上的体现。一、戏曲电影定军山的“非纯”特性尽管距离最初的电影(或为“影戏”“西洋影戏”“西洋镜”等别称)在中国出现已逾百年之久,但在传统戏曲创作与批评的眼光看来,现代电影这种以时间范围命名的艺术类型仍属于新生事物;尤其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才在中国逐渐普及的彩色有声电影,亳无疑问更是晚近的发明。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电影在中国最早被称为“影戏”“西洋影戏”,爱迪生发明的“活动影像”在中国则有着“西洋镜”之
3、称。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伴随着西方技术向中国传入而兴起的一种新艺术样式,从分类和命名上就可以看出,现代电影自带地域属性与媒介属性。这不仅体现在输入地域与物质介质的规定性上,而且体现在晚清以来社会文化的多元性与复杂性,以及城市观众既对“西洋”文化充满好奇又无法割舍传统艺术的复杂心态中。“中国电影由于其产生过程中特殊的历史环境,使其与中国的戏剧和文学保持了一种特殊紧密的联系。尤其是戏剧的影响,在中国电影的发展中表现得更加明显。这种现象对中国电影艺术特点的形成和发展道路都有很大影响。这种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其中的经验和教训都是应当记取的J2学界对中国早期电影的讨论通常会
4、借助媒介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双重坐标系;而正是在媒介与文化的双重坐标系中,传统戏曲的媒介特性与特有的观演关系、流行性与民间性会在早期电影中显影出来。如果将注重电影本体的电影理论与电影创作称之为“纯电影”;那么相反,注重电影与外部联系的特征可以被称为“非纯电影”。“非纯”的电影产生和发展是电影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各门艺术对电影影响的汇合。中国电影在1905年出现之时便清晰地在创作主体、总体文化风格和题材范围上显示出“非纯”的历时性多元文化结构。此时,电影摄制术与放映术作为新生事物,在中国的接受和传播依赖的正是传统戏曲作为文化产品的属性,早期电影的“戏曲属性”由此得以彰显。以普遍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
5、电影的定军山为例,定军山显示出这一时期文化结构形态的基本样态:传统意识和现代技术、经典戏曲与新生的电影在一场“记录”和“实验”性质强于“艺术创作”性质的拍摄中相结合,传统意识中又存在着封建制度下的贵族风尚与民间文化、特别是新兴市民阶层文化两个次级文化形态的结合。”名角”谭鑫培与任庆泰开设的丰泰照相馆在清末的主要服务对象以贵族阶层为主,而电影与更多的普通人共享着当时的民间流行文化。如果以“大众艺术”与“流行文化”定义当下的电影范畴,那么定军山是否可以划归为一次主流范畴中的“电影”似乎难以定论。从文化资源分配的角度来看,定军山的放映在文化上具有远超中国电影诞生的极大意义。依赖现代复制技术的电影打破
6、了贵族阶层对文化资源的垄断,在茶楼戏院之间促成了一种更加现代化的文化资源分享模式和分配关系,允许观众以较低的价格观看之前由部分贵族专享的戏曲名角演出;在市民阶层的消费趋向下,又有更多的商人在投机心理的驱动下携带别国电影胶片,作为新鲜奇异之物在中国公开放映;继而引起中阈原创影片的拍摄和竞争,让中国电影在被彻底地“艺术化之前便进入了产业化的轨道中。在中国电影的拓荒时期,许多电影作品都是改编自传统戏曲,这些改编不仅保留了戏曲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同时也通过电影的媒介特性使更多普通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故事的情感和内涵。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电影便并非当今电影标准意义上“纯粹”的电影。事实上,中国早期
7、电影或称“影戏”中的“非纯”性质相当普遍。在最早、最具有代表性的定军山外,第一代电影人创作编导的早期“影戏”影片都具有强烈的“非纯”性质。以道德判断为主旨、具有强烈戏剧性与故事性的电影之所以能在中国产生和发展,是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与萌芽阶段电影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巴赞将那些包含其他艺术门类特征、元素或商业动力的电影称为“非纯”来凸显其本质与初衷的混杂特性,同时热情地对“非纯电影”做出了大胆的辩护。在巴赞看来,“非纯电影”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电影的“不纯”,而是电影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一个阶段。他认为,即使在电影初创期,电影也会受到文学的影响,这种影响更多地体现在形式上,而不是内容上。3二、作为
8、“非纯电影”的中国早期电影电影的发明与其他艺术相比的确较为晚近,但其他艺术丰富的表现手段并不会挤占电影语言的表达空间,作为新生艺术的电影可以把各个门类的艺术作品累月经年积攒的经验用于自身的发展进步中。中国早期电影与艺术表达的融合借鉴并吸取了其他艺术丰富的表现手段,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早期电影对艺术家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记录和呈现的工具,更是一种艺术表达与廨续传统文化、同时在文化转型期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文化的手段。电影创作者们从中国传统艺术中汲取灵感,如绘画、戏曲、文学等,将这些艺术形式中的元素和技巧融入电影中,以此丰富电影的语言和表达。例如在中国电影的“影戏”传统中,这一理念本身的形成与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影 新论 中国电影 戏剧 关系 出发 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