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docx
《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1、目的为了做好公司职业卫生监测工作,为提高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能力,有效控制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确保其符合国家直接接触限值要求,以达到控制职业病危害的风险,有效预防治病危害的发生,切实保证员工的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制度。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3、相关术语与定义3.1 职业病:在本公司工作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3.2 职业危害因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与职业生命有关的、并对职业人群健康产生直接或潜在不良影响
2、的环境危害因素。包括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等方面的有害因素。3.3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监测:是指对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粉尘、噪声、高温、有害气体、有毒溶剂、放射线辐射等危害性因素)的作业场所按照规定的周期、步骤、方法进行的检测。4、职业病危害因素检点的设立和监测周期的确定4.1公司日常监测周期确定(1)一般性职业危害因素(粉尘、高温、放射线辐射、酸雾等)每年检测不少于1次;(2)噪声检测周期为一周1次;(3)高度有害物质(有机溶剂、有害气体等)应每月检测1次;(4)特殊情况(局部场所或短时间内危害浓度限值超标,危害正常生产)应进行应急检测;(5)对于监测结果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接触限值的监
3、测地点或岗位,应当适当增加监测次数;(6)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及时调整监测的内容和周期,并对监测方法进行更新。4. 2出现异常情况确定当异常情况出现,企业自身不具备检测能力的,应当委托有资质机构进行日常监测,监测项目包括:(1)职业卫生服务机构根据公司生产现场情况,确定职业危害监测点,并绘制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点分布示意图;(2)对于监测见过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接触限值的监测地点或岗位,应当适当增加监测次数;(3)对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至少每三年进行一次职业危害现状评价;(4)当作业场所、工艺过程、设备发生重大变化时,应重新开展辨识评估;(5)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及时调
4、整监测的内容和周期,并对监测方法进行更新;4.3公司的职业病防治小组每年都要对职业病防治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至少进行一次内部检查,对不符合相关要求的措施进行及时调整,并通过各种途径对公司的职业病防治技术进行更新。5、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和防护措施5.1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1)粉尘类:粉尘、烟尘、煤尘、金属尘埃、电气焊烟尘;(2)有毒气体: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碳、苯、甲苯、二甲苯等;(3)噪声:机器设备运行噪声、撞击噪声等;(4)高温:中频炉融化高温、循环冷却水高温、电气焊高温、铸件高温、转运包高温、浇注包高温、鳞板机高温等;(5)辐射:电气焊等;(6)有毒物质:油漆、防锈水、各类油脂、稀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职业病 危害 监测 评价 管理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