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方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XXXX大学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XX)6号)文件精神,推动学校本科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引导并促进更多的课程进入国家一流课程的建设行列,根据教育部关于一流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XX)8号)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方案。一、建设思路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直接决定人才的培养质量。通过实施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带动其它课程建设,引领广大教师按照以学生为中心、强化能力培养的要求,以新时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教学内容优化为核心,以教学模式创新为手段,以研究式教学团队发展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转变
2、教育教学观念,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完善课程建设质量标准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二、建设内容1 .建设优秀课程团队。建设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且满足教学需要的课程团队。课程团队老中青结合或以中青年为主,可持续发展性强。强化教学研究,定期集体备课、研讨课程的设计,加强教学梯队建设,发挥好传帮带作用。2 .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重构教学内容,强调广度和深度,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及时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引入课程。3 .创新课程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强化师生互动
3、、生生互动,解决好创新性、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问题,杜绝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现象。强化课堂设计,杜绝单纯知识传递、忽视能力素质培养的现象。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杜绝信息技术应用的简单化、形式化。4.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课程网站,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包括课程介绍、课程团队介绍、电子教材、授课录像、网络课件、案例库、试题库、参考资料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5,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不断完善课程实验和实践教学平台,积极开设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加强学生创新精
4、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6.完善考核评价形式。以激发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为着力点加强对学生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习的评价,强化阅读量和阅读能力考查,丰富探究式、论文式、报告答辩式等作业评价方式,加强非标准化、综合性等评价,不断建立完善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机制。三、建设标准国家五类一流课程建设参考标准见附件。四、经费保障对获认定为国家一流课程的本科课程,学校按每门20万元进行资助。资助经费原则上只能用于课程建设,经费使用范围包括:课程建设费、调研差旅费、小型会议费、专家咨询费(小型会议费、专家咨询费支出不超过总经费的25%)、教改论文版面费、出版物/文献/信息/传播事务费及其它相关的教学改革与建设支出。五、
5、附则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附件:国家五类一流课程建设参考标准附件国家五类一流课程建设参考标准一、线下一流课程建设参考标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具体描述1.课程内容1.1规范性课程内容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的要求,课程定位准确,教学内容质量高,课程知识体系完整。1.2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坚持立德树人,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课程内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课程思政育人宗旨;课程内容先进、新颖,反映学科专业先进的核心理论和成果,体现教改教研成果,具有较高的科学性水平,注重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3目标导向性针对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明确课程具体目标,合理设置
6、课程内容,做到内容支持目标。1.4适当性、多样性课程内容及教学环节配置丰富、多样,深浅度合理,内容更新和完善及时,考试难易度适当,有区分度。2.课程教学设计2.1高阶性课程教学设计包含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2.2创新性课程内容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并持续更新,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多样性和互动性,学习过程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能够把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出来。2.3挑战度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能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具备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和拓展应用的能力,培养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3.课程团队3.1负责人在本课程专业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
7、平高,在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中投入精力大,有一定影响度。3.2团队主讲教师师德好、教学水平高、教学表现力强,课程团队结构合理。4.教学支持4.1团队服务按照教学计划和要求为学生提供作业、测验、考试、答疑、讨论等教学活动,及时开展有效的指导与测评。4.2学习者活动课堂学习过程响应度高,师生互动活跃。5.应用效果与影响5.1质量评价近2年内的课程教学综合评价结果良好。5.2持续改进课程根据教学效果反馈,对教学方式、课程内容、考试、答疑等进行持续改进。二、线上一流课程建设参考标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具体描述1.课程内容1.1规范性课程内容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的要求,课程定位准确,教学内容质
8、量高,课程知识体系完整。1.2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坚持立德树人,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课程内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课程思政育人宗旨;课程内容先进、新颖,反映学科专业先进的核心理论和成果,体现教改教研成果,具有较高的科学性水平,注重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3安全性课程无危害国家安全、涉密及其它不适宜网络公开传播的内容,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内容。1.4适当性、多样性课程内容及教学环节配置丰富、多样,深浅度合理,内容更新和完善及时,考试难易度适当,有区分度。2.课程教学设计2.1合理性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组织科学合理,符合教育教学规律。2.2方向性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改
9、革方向,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课程应用与课程服务相融通,适合在线学习、翻转课堂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拓展性学习。2.3创新性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教学优势,各教学环节充分、有效,满足学生的在线学习诉求,不是传统课堂的简单翻版。3.课程团队3.1负责人在本课程专业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在推进基于慕课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课程改革中投入精力大,有一定影响度。3.2团队主讲教师师德好、教学水平高、教学表现力强,课程团队结构合理。4.教学支持4.1团队服务通过课程平台,
10、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和要求为学生提供作业、测验、考试、答疑、讨论等教学活动,及时开展有效的指导与测评。4.2学习者活动学生在线学习响应度高,师生互动活跃。5.应用效果与影响5.1开放性面向其它高校和社会学习者开放学习程度高。5.2课程本校应用情况在本校将线上课程与课堂教学结合,推动教学方法改革,有效提高教学质量。5.3在其他高校和社会学习者中应用共享情况共享范围广,应用模式多样,应用效果好,社会影响力大,受益教师和学习者反馈好、评价高。三、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参考标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具体描述1.课程内容1.I规范性课程内容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的要求,课程定位准确,教学内容
11、质量高,课程知识体系完整。1.2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坚持立德树人,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课程内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课程思政育人宗旨;课程内容先进、新颖,反映学科专业先进的核心理论和成果,体现教改教研成果,具有较高的科学性水平,注重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3目标导向性针对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明确课程具体目标,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做到内容支持目标。1.4适当性、多样性课程内容及教学环节配置丰富、多样,深浅度合理,内容更新和完善及时,考试难易度适当,有区分度。2.课程教学设计2.1高阶性课程教学设计包含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2.2创新
12、性课程内容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并持续更新,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多样性和互动性,学习过程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能够把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出来。2.3挑战度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能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具备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和拓展应用的能力,培养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3.课程团队3.1负责人在本课程专业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在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中投入精力大,有一定影响度。3.2团队主讲教师师德好、教学水平高、教学表现力强,课程团队结构合理,团队教师有线上课程建设经验。4.教学支持4.1团队服务按照教学计划和要求为学生提供作业、测验、考试、答疑、讨论等教学活动,及时开展有效的指导与
13、测评。4.2学习者活动课堂教学过程响应度高,师生互动活跃。4.3教学资源所选用的线上课程资源为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如省级以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应用效果与影响5.1质量评价近2年内的课程教学综合评价结果良好。5.2课程应用在本校将线上课程与课堂教学结合,推动教学方法改革,有效提高教学质量。5.3持续改进课程根据教学效果反馈,对教学方式、课程内容、考试、答疑等进行持续改进。四、虚拟仿真一流课程建设参考标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具体描述1.实验内容1.1规范性作为学校开展实验教学的基本单元,应包括实验教学项目基本情况、教学过程和实验要求等。1.2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坚持立德树人,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
14、创新精神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相关专业亟需的实验教学信息化内容为指向,以完整的实验教学项目为基础,建设虚拟仿真教学项目,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个性化、智能化、泛在化实验教学新模式。1.3安全性确保符合国家相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可以完全公开并对外服务。1.4目标导向性坚持问题导向,重点解决真实实验项目条件不具备或实际运行困难,涉及高危或极端环境,高成本、高消耗、不可逆操作、大型综合训练等问题。坚持需求导向,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紧密结合专业特色和行业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紧密结合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的特点,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研发原理准确、内容紧凑、时长合理、难度
15、适宜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1.4适当课程内容及教学环节配置丰富、多样,深浅度合理,内容更新和完善及时,考试难易度适当,有区分度。性、多样性2.实验教学设计2.1方法性始终关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学生需求,重点实行基于问题、案例的互动式、研讨式教学,倡导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2.2真实性坚持“能实不虚”,支撑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至少满足2个课时的实验教学需求,学生实际参与的交互性实验操作步骤须不少于10步。重点介绍实验教学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实脸名称、实验目的、实验环境、实验内容、实验要求、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等,实现实验项目的真实反映,激发使用者的参与愿望。3.实验教学团队3.1负责人在实验教学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在推进实验教学改革中投入精力大,有一定影响度。3.2团队实验教学团队教师师德好、教学水平高、教学表现力强,课程团队结构合理,团队教师有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经验。4.实验教学支持4.1研发技术综合应用多媒体、大数据、三维建模、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