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审美主体内涵.docx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审美主体内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审美主体内涵.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审美主体内涵【摘要】从“生产”观照审美主体,是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独特之处。因此,明晰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审美主体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恢复人的生产主体地位,是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前提;其二,以人的精神消费作为艺术生产的发展动力,引导人恢复健康、理性的精神消费,是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关键;其三,以恢复人性化、自由的审美,作为审美主体的旨归。如此,艺术生产才能真正具备现实的人的温度。【关键词】马克思;艺术生产;审美主体众多学者丰富发展着马克思艺术生产中审美主体的理论内蕴。在西方,布莱希特强调艺术生产的集体性和开放性,审美主体是整个社会生产的参与者,而不是孤立的个人。本雅
2、明对艺术“光晕”的消失表达了一定的担忧,但他也肯定了技术对艺术的可复制性,大众也可以接触到艺术,开始成为审美主体的一部分。在中国,毛泽东同志也强调文艺创作内容要接地气。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实现生产与再生产的和谐交互。文艺生产必须为人民群众服务,人民才是真正的审美主体。1姚文放认为人的自由本质得到实现,艺术生产才能获得自由,从而满足审美主体的需要。2刘方喜认为审美分享主义的建构对推进“共享发展”有重要意义。全民皆参与,拒绝了少数人垄断审美标准,让审美主体真正回归于人民群众。3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在新时期仍有重要的意义,对建构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的艺术生产理论,提供了丰富而又深刻的思想内涵。艺
3、术生产的一系列问题研究离不开人这个主体。重申将人的审美需要作为艺术生产的主要目的,以人的精神消费作为艺术生产的发展动力,对恢复人作为艺术生产的真正“审美主体”至关重要。一、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前提:恢复人的生产主体地位人要实现自由的、人性化的艺术“生产”,当务之急是夺回生产主体位置。在马克思的时代,工业迅速发展。然而,工人的生产不属于他自身,反而加剧了自身贫穷。工人以活下来不致被饿死为奋斗目的,无力反抗被剥削的不公平命运。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工人能力低、懒惰等因素是贫富不均的主因。马克思指出他们忽视了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生产关系形式有所差别。将抽象出的“生产一般”的规律固定化、永恒化,嫁接到具体的、
4、历史的、运动的现实生活中,以此维护资本主义生产的合理性。工人并非不努力,他们越勤劳就越贫穷,越没有“自由时间”。是否普遍占有“自由时间”,成为衡量人能否恢复生产主体地位的重要考察范畴。“一方的人的能力的发展是以另一方的发展受到限制为基础的。”4214资本家掌握剩余价值,通过劳动雇佣节省出劳动时间,因此有更多“自由时间”在其他领域创造价值,去发展提升自身素养。工人阶级为了生存,不得不通过出卖劳动来争取更多“自由时间”。机器不但没有解放他们的双手节省出“自由时间”,反而导致机器取代工人造成失业。工人处于一种“失位”状态,不得不接受更低的工资,延长劳动时间,生存境况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人在物质得到保障
5、的前提下,才会从事艺术、文化等活动,才有“自由时间”去发现美、创造美。“资产者把无产者不是看作人,而是看作创造财富的力量。”5263资本主义体系的物质生产活动中,人被看作是生产环节中无创造力、只负责加工生产资料的工具。拥有大多数财富的少数人,不仅要剥削工人的生产价值,还要侵吞他们的精神财富。资本主义企图将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的界限相混淆,将艺术生产看作是“生产劳动”而非“非生产劳动”。“连最高的精神生产,也只是由于被描绘为、被错误地解释为物质财富的直接生产者,才得到承认,在资产者眼中才成卷可以原谅的。”6348资本家的目的是财富的无限增殖积累,必将把艺术生产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一个部门来获得剩余价
6、值。艺术只是物质生产的一种手段,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商品的“形式包装”。从业者为了谋生,不得不按照资本家所规定的秩序范围再加工“艺术”,创作空间十分受限。掌握着多数生产资料的人也垄断艺术评价的标准,艺术生产对于当时社会来说,是为资产阶级服务。“诗一旦变成诗人的手段,诗人就不成其为诗人了。”7192诗人为了生存,无法成为“为艺术”的创造者。“资本主义生产就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6346文艺作品需要通过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审查,其看似“自由”的部分仍受到压抑,被资产阶级大量垄断的文化、教育等“精神生产资料”所支配。无论人代表何种阶级,都难以摆脱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裹挟。尽管资产阶级意识形
7、态内有缝隙,少数人可以发挥才能,创作一定程度上摆脱资本家制约的文艺。工人阶级更加困难,极少数人能抽出时间进行创作。大多数人为了生存,花费的劳动时间必将挤压其自由时间,无法成为审美艺术、创作艺术的人。因此,人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中,都看不到自己的主体位置。马克思认为消灭分工才能恢复人的生产主体。“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4165这说明固定分工使工人变为单向度的人,压抑了工人在不同领域的创造力及无限潜能。共产主义生产方式使分工更具流动性、自愿性。人告别了旧有的固化生产关系,可以自由支配有闲时间。机器与人和谐共处,替代人进行物质生产,不再与人相敌
8、对,节约出更多时间供人休息思考,在其他领域发挥创造力,形成良性循环,实现物质、精神上的全面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言:“我在我的生产中物化了我的个性和我的个性的特点,因此我既在活动时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437自由生产让人体验到作为人而非机器的存在,人人都具有无限潜能,将时代共性和个性相结合去积极创造。人参与了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个人审美素养,内在越发充实,越能感受到美、发现美,形成审美自觉。人掌握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成为真正的审美主体。二、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关键:恢复健康、理性的精神消费精神消费作为人的审美需要的重要表现形式,在社会生活中是不可回避的话题,是检验人是否能成为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 艺术 生产 理论 审美 主体 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