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域中“人的问题”困境的解答.docx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域中“人的问题”困境的解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域中“人的问题”困境的解答.docx(2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域中“人的问题”困境的解答摘要:“现实的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的核心问题域也是“人的问题”,他不仅关注“人的问题更要解决“人的问题”。现代性中“人的问题”在马克思所生活的资本主义时代着重表现为人的异化境遇。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论证“异化劳动”“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这三者的逻辑联系,对“人的问题”的困境给予解答。他首先把异化劳动同私有制联系起来,分析异化劳动的产生和发展及其与私有财产的关系,进而强调要结束人的相互异化必须消灭异化劳动、废除私有财产,而其解决之道正是促进人的本质的复归、实现人的解放的共产主义运动。关键词:人的问题;异化劳
2、动;私有财产;共产主义;人的本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人的问题”。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在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双重视阈下对现代性中“人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剖析,批判了现代性让人陷入困境,揭露了阈民经济学的阶级本性,利用异化概念与劳动的结合来分析工人异化的过程,揭示其所遭遇的现实的苦难根源和解救之道。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考察是基于特定的历史条件的,他主要关注的是他所处的时代一一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通过对这个“私有制发展的最高阶段”时代中生产活动历史过程的解构,充分理解人的自我实现的本质,进而指出共产主义是扬弃现代性、实现人的
3、本质复归的途径。一、“人的问题”的出现:“异化劳动”的产生和发展尽管“异化”作为核心词出现在手稿中,但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中就使用了“异化”概念。马克思对异化的认识大体经历了由自然的异化到政治的异化再到经济的异化这一过程。早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在讨论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时就提到,“只有在伊壁鸠鲁那里,现象才被理解为现象,即被理解为本质的异化,这种异化本身是在它的现实性中作为这种异化表现出来的”1;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在阐述政治国家、政治制度时强调“政治国家的彼岸存在无非就是要确定它们这些特殊领域的异化”2;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马克思谈到了人的本质异化问题,指出“人只有使自己的产品和自己的活
4、动处于异己本质的支配之下,使其具有异己本质一一金钱一一的作用,才能实际进行活动,才能实际生产出物品”3。从手稿开始,马克思对“异化”概念的分析聚焦于政治经济学范畴,主要以劳动异化为焦点。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成熟发展离不开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理论的扬弃。在手稿中,马克思重点考察了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异化概念,他不仅对二者进行了区分,还在将二者“综合”的基础上实现了超越,形成了自己的“劳动异化”思想。黑格尔首先明确使用异化概念并将异化真正提升为一个哲学概念,用异化来描述“绝对精神”或自我意识的外化,认为作为客体的现实世界只是绝对精神外化的表现。在黑格尔看来,异化概念仅是一个纯粹的思辨范畴,不存
5、在主客体的对抗性质,他将劳动与异化结合进而揭示了人的自我生产过程,并将异化看成是自我意识证实自己本质力量、完成自我复归的一个必然环节4,指出异化是必需的、积极的、永恒的,主体只有不断异化自身才能实现自身。而对马克思来说,异化只是特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它的积极意义也只是就特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而言的。也就是说,它只是用来描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历史的暂时性概念,从整个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来看是必然要被消除的。马克思在手稿中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考察,指出了黑格尔辩证法存在的问题,辩证超越了黑格尔把“真正的人理解为人自己的劳动的结果”这一思想,以对人性的基本理解为尺度,系统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
6、动异化问题,揭示了异化劳动的具体表现,并把黑格尔对劳动的异化(实质是自我意识的异化)改造成了真正的经济学或实证意义上的异化。费尔巴哈的异化概念则指涉“现实的人”的异化,认为异化是一个双重对象化的过程,即主体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的同时也沦为自己本质对象化的对象,具有强烈的主客体对立性质。费尔巴哈还以此进一步分析了宗教异化的实质,认为:“人使他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然后,又使自己成为这个对象化了的、转化成为主体、人格的本质的对象。这就是宗教之秘密。”5可见,费尔巴哈对异化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他用异化来批判宗教神学,认为上帝是人的本质异化而成的,是人和自身本质相分离的产物,并用这种分离来界定宗教异化。而马克
7、思则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从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劳动的异化出发,不止于思维领域对异化的认知分析,更是以现实世界的改造为己任,从而找到了消除异化回归人的本质的现实路径,即消灭私有制是废除一切现实异化的真正基础。由此,我们可以探寻到异化劳动的根源是私有制(私有财产)。但是,究竟是私有财产导致了异化劳动,还是异化劳动导致了私有财产?是先有私有财产再有异化劳动,还是先有异化劳动再有私有财产?对两者关系的论证是明晰“人的问题”出现的重要基础。要真正理解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关系问题,确证马克思对其论证是否是循环论证,需要真正理解对象化、外化和异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笔记本I中,马克思详细考察了劳动的对象化、
8、外化和异化。关于对象化,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纯粹的活动”这一抽象解释,使其更具能动的现实的实践意义。他指出:“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的实际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647这直接点明了对象化的概念,同时也阐述了对象化与异化、外化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对象化代表符合对象意识的理想性活动,是人的本质的实现和占有;外化是外在于主体的表现形式,是人的本质物化的体现;而异化是对象化的特殊表现,是“消极的对象化”,是人对自己本质的丧失,呈现的是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 现代性 批判 视域 问题 困境 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