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现代文阅读1押题14---科技+文化.docx
《2024年现代文阅读1押题14---科技+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现代文阅读1押题14---科技+文化.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2024年现代文阅读1押题14-科技+文化(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微粒说与波动说的第一次交锋中,以牛顿为首的微粒说战胜了波动说,取得了在物理学界被普遍公认的地位。近一个世纪过去了,英国米尔沃顿的一个教徒的家庭里诞生了一个男孩,他被取名为托马斯杨。经过学习和探究,他最终形成了光具有波动性质的想法,这个认识源于波动中所谓的“干涉”现象,波的干涉现象是各种波所独有的基本特征。我们都知道,普通的物质是具有累加性的,一滴水加上一滴水一定是两滴水,而不会一起消失。但是波动就不同了,一列普通的波,有着波的高峰和波的谷底,如果两列振幅相同的波相遇,当它们正好都
2、处在高峰时,那么叠加起来的这个波就会达到两倍的峰值,如果都处在低谷时,叠加的结果就会是两倍深的谷底。但是,等等,如果正好一列波在它的高峰,另一列波在它的谷底呢?答案是它们会互相抵消。如果两列波在这样的情况下相遇一一物理上叫作“反相”一一那么在它们重叠的地方将会波平如镜,既没有高峰,也没有谷底。这就像一个人把你往左边拉,另一个人用相同的力气把你往右边拉,结果是你会站在原地不动。托马斯杨在研究牛顿环的明暗条纹的时候,被这个关于波动的想法给深深打动了。为什么会形成一明一暗的条纹呢?一个想法渐渐地在杨的脑海里成形:用波来解释不是很简单吗?明亮的地方,那是因为两道光正好是“同相”的,就好像有两个人同时在
3、左边或者右边拉你,它们的波峰和波谷都得到增强,结果造成了两倍光亮的效果;而黑暗的那些条纹,则一定是两道光处于“反相”,它们的波峰、波谷相对时,就好像两个人同时往两边拉你,正好互相抵消了。这一大胆而富于想象的猜测使杨激动不已,他马上着手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并发表了论文报告,阐述了如何用光波的干涉效应来解释牛顿环和衍射现象,甚至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出了光的波长应该在l600001/36000英寸之间。1807年,杨总结出版了他的自然哲学讲义,里面综合整理了他在光学方面的工作,并第一次描述了他那个名扬四海的实验:光的双缝干涉。后来的历史证明,这个实验完全可以跻身物理学史上最经典的五个实验之列。而在今天
4、,它更是理所当然地出现在每一本中学物理的教科书上。图片(用波动来解释条纹干涉)杨的实验手段极其简单:把一支蜡烛放在一张开了一个小孔的纸前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点光源(从一个点发出的光源)。现在在纸后面再放一张纸,不同的是第二张纸上开了两道平行的狭缝。从小孔中射出的光穿过两道狭缝投到屏幕上,就会形成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条纹,这就是现在众人皆知的干涉条纹。杨的著作点燃了革命的导火索,物理史上的第二次波粒战争”开始了。波动方面军在经过了132年的沉寂之后,终于又回到了历史舞台。但它当时的日子并不好过,在微粒大军仍然一统天下的年代,波动说的士兵们衣衫褴褛,缺少后援,只能靠游击战来引起人们对它的注意。杨的论
5、文在最开始受尽了权威们的嘲笑和讽刺,被攻击为“荒唐”和“不合逻辑”,被压制了近20年。杨为了反驳专门撰写了论文,但却无处发表,只好印成小册子,据说发行后“只卖出了一本”。高傲的微粒说起初并不把起义的波动叛乱分子放在眼里,但在遭受了几次沉重的打击后,干涉条纹这门波动大炮的杀伤力终于惊动整个微粒军团。这个简单巧妙的实验所揭示出来的现象证据确凿,几乎无法反驳。无论微粒说怎么努力,也无法躲开对手的无情轰炸:它就是难以说明两道光叠加在一起怎么反而会造成黑暗。而波动说的理由却是简单而直接的:两条缝距离屏幕上某点的距离会有所不同。当这个距离差是波长的整数倍时,两列光波正好互相加强,就在此形成亮带。反之,当距
6、离差刚好造成半个波长的相位差时,两列波就正好互相抵消,这个地方就变成暗带。理论计算出的明暗条纹距离和实验值分毫不差。决定性的时刻在1819年到来了。最后的决战起源于1818年法国科学院的一个悬赏征文竞赛,竞赛的题目是利用精密的实验确定光的衍射效应以及推导光线通过物体附近时的运动情况。竞赛评委会由许多知名科学家组成,其中有比奥和泊松,都是积极的微粒说拥护者。从这个评委会的本意来说,他们或许是希望通过微粒说的理论来解释光的衍射以及运动,以打击波动说理论。但是戏剧性的情况出现了:一个不知名的法国年轻工程师一一菲涅尔向评委会提交了一篇论文。在这篇论文里,菲涅尔采用了光是一种波的观点,并以严密的数学推理
7、,极为圆满地解释了光的衍射问题。他的体系洋洋洒洒,天衣无缝,完美无缺,令评委会成员为之深深惊叹。泊松并不相信这一结论,对它进行了极为细致的审查,并使用论文中的理论进行了计算,结果发现当把这个理论应用于圆盘衍射的时候,在阴影中间将会出现一个亮斑。这个计算结果在泊松看来是十分荒谬的,影子中间怎么会出现亮斑呢?这差点使得菲涅尔的论文中途夭折。但评委之一的阿拉果在关键时刻坚持要进行实验检测,结果发现真的有一个亮点如同奇迹一般地出现在圆盘阴影的正中心,位置亮度和理论符合得相当完美。图片(圆盘衍射和泊松亮斑)菲涅尔理论的胜利成了第二次波粒战争的决定性事件。圆盘阴影正中的亮点(后来被误导性地称作“泊松亮斑”
8、)成了波动军手中威力不亚于干涉条纹的重武器,起义者的烽火很快就燃遍了光学的所有领域。随着麦克斯韦的理论为赫兹的实验所证实,光的波动说终于成为一个板上钉钉的事实。波动说现在是如此强大。凭借着麦氏理论的力量很快就拓土开疆,建立起一个空前的大帝国。不久后它的领土就横跨整个电磁波的频段,从微波到X射线,从紫外线到红外线,从Y射线到无线电波普通光线只是它统治下的一个小小的国家罢了。波动说君临天下,振长策而御宇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可怜的微粒说日渐式微,似乎永远也无法翻身了。(摘编自曹天元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1 .下列对原文中出现的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反相:若两列波波峰(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现代文 阅读 押题 14 科技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