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的意象教学.docx
《《乡愁》的意象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愁》的意象教学.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乡愁的教学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一)教材分析:乡愁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中的一篇现代诗歌,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四篇课文都具有抒情性强,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等特点,这些特点需要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感悟。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用独特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平实的语言抒写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期盼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这首诗感动了无数读者。在意象的提炼上,这首诗具有简单而丰富之美。乡愁,是一种大家普遍能体验而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提炼不到与之相对应的意象来表现,就会变成抽象化的空泛。乡愁提炼了四个
2、十分生活化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很生活化,但并不简单,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会有所提高,能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思乡爱国之情。(二)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授课的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由于学生之前对现代诗歌有一定的接触,在七年级上册就学习过散文诗,七年级下册学习过外国的现代诗歌,在九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对现代诗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学习这一课的时候对现代诗歌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感受到诗歌精炼的语言,参差的结构,抒发的感情。2.能力基础。通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朗读诗歌的技巧、自主探究的能力,发展了一定的联想、想
3、象的思维能力,对现代诗歌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提升其对诗歌的品读鉴赏能力。3.阻碍分析。九年级的学生都是花季的少年少女,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人生阅历导致他们对“乡愁”这一情感的理解有一定困难,导致不能完全理解本诗中逐渐递升的情感。因此,本课的学习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联想、想象的思维能力。(三)设计思路:本节课针对的是九年级的学生,九年级处于义务教育四个学段的最后一个学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第四学段针对阅读方面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4、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针对口语交际方面的要求是: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根据以上要求,本课的设计思路是思乡歌曲导入一诵读整体感知图画感知情感,想象画面一体会诗歌语言之美一拓展不一样的乡愁。二,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会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朗读、分析意象、想象画面,提升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配乐朗读、分小节诵读、集体诵读体悟作者的思乡之情;用简笔画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呈现出来,并赏析四个的丰富内涵
5、:通过联想与想象的方式描摹画面,进一步体味体味作者思念亲人、渴望团聚的情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诵读、联想等方法体会诗人逐步加深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人、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诵读,分析诗歌中四个意象,感受这四个生活化却不简单的意象散发出的逐渐加深的思乡之情。想象诗歌营造出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美;2.教学难点。九年级的学生没有远离父母亲人的经历,所以对诗歌中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在理解上有一些障碍。在教学中,通过补充背景资料,音乐的感染,图画的直观感受,帮助学生理解思乡之情。(三)教学设计特色:1.音乐有极其强烈的情绪感染作用,
6、它能调动人的情绪反映。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欣赏配乐朗诵的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在想象画面环节,要求学生在描述画面的同时,选取一首与之相匹配的歌曲,使学生能更好地感受诗人营造的河面,进一步理解思乡之情;2.美术的魅力在于给人在视觉上有很强的直观感。在教学的过程中把诗歌中存在的四个意象用简笔画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使用这样的多种艺术形式交叉融合的开放式教学,更能发挥想象力去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3.课堂拓展阅读为语文阅读教学开辟了一片广阔而美丽的新天地,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课堂的最后进行拓展阅读,让学生利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的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学习席慕蓉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乡愁 意象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