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王门后学孟化鲤良知工夫探微.docx
《北方王门后学孟化鲤良知工夫探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方王门后学孟化鲤良知工夫探微.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北方王门后学孟化鲤良知工夫探微【摘要】孟化鲤是北方王门后学的代表人物,目前学界对其的关注度欠缺。本文以孟化鲤现存的著述为文本依据,追述其学术渊源,探究其对于本体与工夫的研究。他的学问源于王阳明心学的良知学说,并通过老师尤时熙的传教加以完善和发展。其学问以“无欲为宗”“慎独为要”,强调“慎独”和“躬行”,他认为学问应当贯彻到实际行动中,而不应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说说。他认为通过“无欲”工夫可以实现心灵的虚静和行为的直正,只有去除私欲的阻碍,才能实现“明通公溥”和“静虚动直”的统一。他的学问和修持工夫对于个体人格的完整和儒学的传播具有深远的影响。【关键词】孟化鲤;工夫;慎独;无欲孟化鲤(1545-15
2、97)字叔龙,号云浦,河南洛阳新安人。北方王门后学传承与传播的重要杰出门人。“儿时嗜读小学,十三读易,旁通经史”的孟化鲤,从小就天资过人,聪颖善读。少年学习经书时,他对经文就颇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其思想主要源于王阳明心学的良知学说,后又从师于西川先生尤时熙,潜心专研拜师学习后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学说。在学问与工夫方面尤其重视“慎独”与“躬行”。他说:“吾人须是朴实头做的去,始是实学。若只管讲说,却不躬行,岂不落在空言窠臼。他强调,我们必须将真正的学问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而不仅仅停留在口头说说而已。孟化鲤为官数十载,只在论学方面对来访者热情相待,对于来求见的仕人皆拒之。他的弟子王以悟说:“先生平日居
3、官,清以持身,公以奉法,勤以尽职,敏以作事,明以烛奸,果以决几,严以驭吏,慈以惠民。”在名儒学案中黄宗羲论及北方王门时说:“非二孟嗣响,即有贤者,亦不过迹象闻见之学,二自得者鲜矣”,对孟化鲤和孟秋的学问表示肯定。孟化鲤的著作包括春秋正旨读易寝言尊闻录诸儒要音性理音释等十余种,但大部分已经散佚失传。目前仅保留孟云浦先生集8卷和附录1卷,这是明朝万历二十五年刻、清朝康熙二年增刻的版本。这些著作被收录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孙奇逢评价道:“云浦之学,从统宗理会,其魄力自大。”强调了孟化鲤的学术成就和学说不仅涉猎广泛,著述丰富,还试图通过整合不同学派的观点,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对当时的学问和社会产生深刻的
4、影响。一、孟化鲤的学术渊源儒家的良知说经历了孔子、孟子、程颖、程颐、朱熹和王阳明等一系列人物的发展与完善。在先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提出了“良知”的概念,认为人类天生具有一种内在的道德本能。后来,孟子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他对良知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发展和完善。孟子认为,良知是人性中的一种能力,使人可以辨别善恶、正邪。他将良知看作是亲情的根源,强调亲情是人类道德行为的出发点。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仁义礼智信,而缺乏于心者,未之有也。以仁义礼智信,而动于中者,未之有也。无恶以入,无善以去,其德义之质也。人莫不有爱人之心,人之爱人,亦出于此乎?故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仁之端也。”在儒家
5、学派的后继者中,程颖和程颐兄弟在北宋时期进一步发展了良知说。程颖在春秋繁露性理中提到“性,天之常情也;理,生之比治也。性理之外,亦无别法。感而遂通,性之理也”,强调了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内在具备了德行的标准,即良知。程颐说:“真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键,是要顺应天理自然,发挥人的良知。人之所以为人,因具备理智和良知,能够用理性去认识、去追求善与美。修身齐家,则天下治理自然矣。”到了南宋,朱熹对良知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系统化。朱子说:“良知则天理也,天理则良心也。人能合于天理,则良心安,心安则事定,事定则治平,治平则天下协。”表明了朱熹对良知与天理关系的理解,他认为良知是人与天理相合的
6、内在本性,只有顺应良知、合于天理,才能实现个人的内心安宁和社会的和平稳定。王阳明在朱熹的思想基础上又提出了心学,在传习录中写道:“人生之本,性善也;性善之本,良知也。凡民人而悟至于明,皆蒙蔽于欲而不得脱也。”王阳明对良知与人性善的系的看法,认为人性本具善良的本性,而良知则是人性善的根源和本质。然而,人们由于被欲望所迷惑而不能认识自己的本性之善。他认为真正的知识和实践应当达到一体化,没有实践就没有真正的知识,没有知识就没有真正的实践。良知即是识见与心性的实际相应。在孟云浦的思想中,针对本体与工夫的关系,他认为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和重视程度。在孟子时代之后,儒家学派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演进,
7、涌现了不同的思想流派和学说。一些学者批评称阳明学说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问题。一些人在讨论“心之本体”时,过于强调所谓的“上根之选”,即本体,而忽视了实践工夫的重要性。孟化鲤则接续师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慎独”和“无欲”的心性修养工夫。二、慎独“慎独”是儒家的重要修身工夫,在中庸和大学这两部经典中都有对“慎独”的阐释。中庸中这样论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故君子戒惧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见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尤其强调独处时用功的细微,通过向内做修身工夫可知其天命,可通过做心性工夫闻道。朱熹说:“知慎独,知修身,知齐家,知治国,读书足以为乐,足以为忧。”关于
8、慎独的解释说法众多,其中流传最广传播最多的是朱熹所做的解释,朱熹在继承前人说法的基础上又对慎独做了进一步的阐释。朱熹释“独”为“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把“慎”解释为谨慎、戒惧。然后做了进一步发挥把“慎独”和“存天理遏人欲”结合了起来,通过做工夫来对自身欲望有一个“止”,其意并不是要对人欲进行消除,而是通过慎独工夫对人欲有一个合理的安排。王阳明对此的解释与朱注有着不同的看法,“正之问:戒惧是己所不知的功夫,慎独是己所知的功夫,此说如何?先生曰:只是一个功夫知,有事时亦是独知。人若不知于此独知之地用力,只在人所共知处用功便是作伪,便是见君子而后厌然。”在回答问题中先生指出,如果一个人只在别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方 后学 孟化鲤 良知 工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