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论文:义务教育阶段劳动项目的课程价值及其设计原理探析.docx
《劳动教育论文:义务教育阶段劳动项目的课程价值及其设计原理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教育论文:义务教育阶段劳动项目的课程价值及其设计原理探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劳动教育论文:义务教育阶段劳动项目的课程价值及其设计原理探析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劳动课标)明确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强调劳动课程要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构建以劳动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素养。劳动课标共66页,约3.73万字。其中,“任务”出现了143次,“劳动任务”出现了40次,“项目”出现了117次,“劳动项目”出现了26次,有66次以“任务群”的形式呈现。以劳动项目为载体、劳动任务为导向的劳动实践成为新时代劳动课程的主流学习方式。笔者曾从“一课三构”的教学案例中解剖出培养学生劳动素养课程教学的真实样态,在学理层面解构出能够使学生
2、劳动素养“落地”的课程教学法则。然而,纵观历次课程改革的发展轨迹和经验教训,先进的教育理论只有扎扎实实地落到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充分产生应有的教育效能,劳动课程的育人价值得以有效发挥的关键在于劳动项目的科学设计。据调查,当前大部分教师对劳动项目的课程价值理解不够透彻,对其设计理路更是缺乏有效方法,针对这一基本问题,本文将探讨义务教育阶段劳动项目的课程价值及其设计原理,以期通过不同学术观点的持续碰撞和深度对话,为中小学劳动教师有效落实劳动课标,推动劳动素养的落地生根提供可借鉴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引领。一.劳动项目的课程价值劳动项目作为一种立足劳动学科的课程综合学习方式,是我国劳动课程标准研制在理
3、念和内容上的一次创新突破。其作为劳动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在考虑劳动教育自身学理逻辑的同时,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也给予了高度关注,不仅注重引导学生置身真实生活情境,直面复杂问题,解决现实问题;而且旨在落实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实现劳动学科“可教育性”“可操作性”的目标进而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一)劳动项目是劳动课程标准落实基础课程改革理念的可行路径项目式学习是凸显劳动教育独特性、实现劳动教育特有目标的最佳方式,其不仅以项目为依托,还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创新性人才,相较传统的教学模式,项目式学习的研究和实践日渐活跃,为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
4、素养提供了实施载体。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强调要积极探索大单元教学,开展跨学科、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综合能力。不少学者提出“项目式学习”是一种综合化的教育实践形态,代表性观点如下。郭华认为项目式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自主进行一种综合性、活动性的教育实践形态。劳动教育依据项目式学习“确定项目一活动探究一作品制作一成果交流一项目评价”流程,能有效地把学科知识与课外内容相融合、让自身特长与未来职业相匹配,使学校与社会相连。在“实践育人”课程改革理念的引领下,“劳动项目”既彰显了劳动育人的独有特色,也明确了劳动课
5、程内容何以落实到教育教学中的方式方法,为劳动教育和学科渗透开辟了新渠道,这对于发挥劳动学科的育人功能,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具有积极意义。(二)劳动项目是落实劳动课程内容及其教育价值的重要实施载体劳动课标提出“劳动任务群”由若干个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组成,以此统驭劳动课程中覆盖的三大主题内容,力图通过真实情境中的任务导向,以“项目学习”的形式开展劳动实践,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劳动任务群”的提出使“劳动项目”的课程地位进入了劳动课程的中心,这种通过举“群”反“一”与闻“一”知“群”的融会贯通,以“劳动项目”为劳动课程内容实施落地的重要载体,是我国劳动课程标准研制在理念和内容上的重大突破。此外
6、,某个单一“劳动项目”的教学过程,往往折射与此相映成趣的“效能价值群”,蕴含丰富多元的育人效能价值,相较数学、物理等工具性强的学科或语文、历史等人文性强的学科而言,劳动课程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每个“劳动项目”都能凸显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如果说数理化课程常常是“举一反三”的,那么劳动项目往往能“举群反一二即使一个微小的烹饪任务,稍做思考就会发现,在那“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制作中,也同时渗透着诸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与多学科融合的知识背景。(三)劳动项目“做中学”的理念有助于推动学生劳动素养的落地生根劳动课标中“任务群”以“群”为载体强调的正是劳动项目“量”的“众多性
7、”与“质”的“思想性”,即学生的劳动实践达不到一定的“量”的累积与“质”的飞跃,是很难形成劳动素养,特别是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精神的深化。“做”是劳动主体对劳动客体物质层面的实践,“学”是劳动主体对劳动客体观念层面的领悟,“做中学”和“学中做”相互融合、互为转化,形成一个闭合的圆环,共同作用于个体劳动素养的发展,劳动项目正是以秉承“做中学”和“学中做”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推动学生劳动素养的落地生根。当然,学生劳动素养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各方教育主体“群策群力”、历经螺旋往复的过程才能逐渐落地生根,仅凭“固定模式”或“单一招数”难以达成预期育人效果。此外,劳动项目并非简单对劳动知识点或技能点进
8、行线性组合或排列,而是以劳动素养为纲,以劳动实践为主线,以任务驱动为导向,力求改变教师围绕单个劳动知识或技能的内容进行机械讲解的教学模式,转为灵活应用和整合劳动资源和劳动内容,这既对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提供了有效指引,又为实现学业负担的动态平衡提供助力。二、劳动项目设计的困境及成因分析一般而言,某种理念的创新程度愈高,其在实践层面落地时面对的现实挑战也就愈大。作为新时代劳动课程领域最具创新型的概念,劳动项目在设计与实施时遇到的挑战也尤为突出。其具体表现在理念体认和操作践行两个方面。(一)理念体认的困境:工具理性主导下对劳动项目课程价值的单向理解劳动项目是系统承载了一个主题范围的学习材料,熔铸了相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劳动教育 论文 义务教育阶段 劳动 项目 课程 价值 及其 设计 原理 探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