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建设自评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度建设自评报告.docx(2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Ql1.UWENHUA(WEIFANG)SHENGTAIBAOHUQU2023年度建设自评报告潍坊市人民政府2024年02月目录一、保护区基本情况1(一)保护区建设历程1(一)保护范围及格局1(三)文化生态环境2(四)主要保护内容4(五)总规中各阶段建设目标6二、建设措施与成效7(一)规划衔接与实施情况7(一)保护机构履职情况9(三)保护措施落实情况10(四)年度建设成效17(五)公众参与情况20三、创新性与可推广经验22四、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重点24(一)存在问题24(一)2024年度工作重点25五、自评结论262023年以来,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以下简称
2、“保护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及“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相关要求,按照“规划引领、抓好重点、突出特色、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保护区建设规划实施,落实完善设施体系、融入黄河重大战略、赋能城乡建设、组织宣传展演、实施非遗人才培养工程等重点工作,保护区建设整体再上台阶。一、保护区基本情况(一)保护区建设历程潍坊市是山东省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是东西连接沿海与内陆、南北沟通环渤海地区与黄河三角洲地区
3、的枢纽城市;市辖奎文、潍城、寒亭、坊子4个区,青州、诸城、寿光、安丘、高密、昌邑6个县级市,临胸、昌乐2个县;土地面积1.6万平方公里,七普全市常住人口938.7万人,有汉、满、回等众多民族。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2010年11月由原文化部批准设立的全国第九个、山东省唯一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对象为其划定范围内的与潍水文化相关的自然生态、历史遗迹,特别是潍水农工商贸文化中以活态存在并传承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3月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获原文化部批准实施。2019年12月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通过文化和旅游部验收,并更名为“齐鲁文化(潍坊)生态
4、保护区”。保护区地处山东半岛中部,北部沿海地区紧靠黄河入海口,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东夷文化的核心区,齐文化的发祥地,具有海岱之间半岛性复合型文化的鲜明特征。(一)保护范围及格局总体规划中划定保护区范围为潍坊市全境,文化生态特征为“三心、三带、多廊”,以青州市非遗项目集中区、中心城区非遗项目集中区、高密非遗项目集中区三区为核心;南北阶梯状分布;以水陆交运干线为轴向周围地域辐射。保护格局包括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专项保护空间为代表的“文化生态核”;与“文化生态核”相连的、自然生态环境基本良好、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为完整的街道、社区或乡镇、村落等10个文化特征片区(高密片区、诸城片区、潍
5、汶汇流片区、中心城区片区、昌邑片区、沂山片区、临胸片区、寿光片区、青州片区、沿海片区),作为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域”;潍水、弥河和东西向的G309国道等文化传播廊道及其辐射区域,构成“一般保护区域”;潍坊市域内,除重点保护区域和一般保护区外的所有其他区域作为“环境支撑区”。图1.保护区保护范围及格局(三)文化生态环境1 .文化生态构成特征与价值特色(1) “三水连山海,玉珠嵌碧园”的市域山川格局潍坊地区根脉源远流长,大致范围为古九州之一的“青州有国际著名的地质奇观,全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五镇之首的“沂山”等,有众多优秀的工贸重镇、水运商埠和历史传统聚落。(2) “遗产种类丰厚,纵贯民族记忆”的物
6、质文化遗产特色潍坊地区历史遗存种类繁多,留存丰厚,规格高,时间跨度纵贯史前时代到近现代,是中国历史发展历程的重要见证。(3) “鲁韵民粹、海岱齐风”的文化特色东夷文化的发祥地,是齐文化继承和传播的中心区域,具有“海岱”半岛复合型文化鲜明特征,承载了中华民族最原始古老的文化基因,融汇南北东西文化特性,是全国特色民俗聚集地、重点非遗富涵区,是中国北部手工艺传承和发展的明珠。其文化所蕴含的农耕文化、渔盐文化、手工文化、商贸文化和宗教文化至今仍然传承有序,文化生态保存较为完整。图2.历史文化空间格局草城文化处文化S河文化2 .文化生态格局保护区融农耕文化、渔盐文化、手工文化和商贸文化于一体,具有鲜明的
7、半岛型复合性文化特点,目前已形成“一轴、两翼、十单元”的文化生态格局。一轴:白浪河轴线。两翼:以潍汶河、弥河流域为两翼。十单元:高密单元(民俗文化、手工技艺文化);诸城单元(传说文化、音乐曲艺文化);潍汶汇流单元(传说文化、手工技艺文化);中心城区单元(手工技艺文化);昌邑单元(丝绸商贸文化);沂山单元(道教文化);临胸单元(农耕文化);寿光单元(农耕文化);青州单元(宗教文化、手工技艺文化、传说文化);沿海单元(渔盐文化)。(四)主要保护内容总体规划确定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内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其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核心,同时包括所依存的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等物质空间载体、文化场所,
8、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依存的文化生态系统。1 .保护对象具体内容(1)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区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代表作项目2项,分别为诸城派古琴和高密剪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7项,分别为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柳毅传说、舜的传说、诸城派古琴、高密茂腔、孙膑拳、青州花镀、杨家埠木版年画、扑灰年画、高密剪纸、聂家庄泥塑、潍坊核雕、潍坊风筝、漆器探饰技艺(潍坊嵌银糅漆技艺)、蒸储酒传统酿造技艺(景芝酒传统酿造技艺)、晒盐技艺(卤水制盐技艺)、民间信俗(东镇沂山祭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9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427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757项。
9、表1.保护区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统计表项目类型国家级省级市级民间文学31167传统音乐1211传统戏剧136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2929传统美术51762传统技艺337142民俗1433传统舞蹈O720传统医药O348曲艺O37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区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类别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其中传统美术类占比31%。6图3.国家级非遗项目类别情况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区现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99项,以传统技艺占多数,主要包括潍坊风筝、潍坊嵌银漆器、柳瞳丝绸技艺、潍坊刺绣、景芝酒传统
10、酿造技艺、崔字小磨香油传统技艺、棒槌花边技艺(青州府花边大套)、潍坊仿古铜铸造技艺(潍坊仿古青铜器铸造技艺)等。其次是传统美术类项目,主要包括杨家埠木版年画、年画(临胸手绘年画)、年画(安丘木版年画)、高密扑灰年画、聂家庄泥塑、泥塑(安丘泥人)、高密剪纸、潍坊核雕等项目。303%3032.02%7.07%4.04%3.03%909%3737%17.17%图4.省级非遗项目类别情况(2)传承人及传承群体保护区现有9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0位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36位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49位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
11、表性传承人以及众多优秀的民间艺人、传承团体等。(3)相关文物古迹、文化场所、自然景观及其他物质载体潍坊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38处及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1处世界文化遗产,齐长城;2处国家工业遗产,大英烟公司、景芝酒窖池群和酿酒作坊。山东省历史文化名镇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个,山东省历史文化名村9个,中国传统村落6个,山东省传统村落32个。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临胸山旺古生物化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5处,别为沂山国家森林公园、仰天山国家森林公园、寿阳山国家森林公园、留山古火山国家森林公园
12、,山东密州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4处,分别为青州国家地质公园、诸城恐龙地质公园、山旺国家地质公园、昌乐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10处,分别为峡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寿光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安丘拥翠湖国家湿地公园、潍坊白浪河国家湿地公园、潍坊禹王国家湿地公园、青州弥河国家湿地公园、昌邑滨海国家湿地公园、诸城潍河国家湿地公园、高密胶河国家湿地公园、临胸弥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 .保护重点内容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体系与保护机制,对保护区内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全面保护,修复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链,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
13、性和传承性,使保护区的文化基因保持生命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土壤,维护文化生态系统平衡和完整,激活保护区内的传统民俗活动,提升民众参与文化生态保护的自觉意识,形成民众自觉保护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同时对保护区内富有特色的传统农业、渔盐业、手工商业等代表性生产文化形态进行保护,促进文化生态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五)总规中各阶段建设目标总体规划于2013年3月获原文化部批准实施后,保护区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基础建设阶段(2013-2015年);全面发展阶段(2016-2020年);良性循环阶段(2021-2025年)。基础建
14、设阶段(2013-2015年):初步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普查与评定,落实保护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进行行之有效、科学有序的管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将普查成果建立档案,实行数字化、网络化、规范化管理,为后续工作提供资料及操作平台。全面发展阶段(2016-2020年):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落实实施细则,健全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使保护区内大部分项目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人得到全面保护,并培养出一批新的传承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各展馆建设等硬件设施达到国家标准,最大程度地健全工程运作机制,保证工程全面开展。文化生态环境得到良好改善;文化生态保护逐渐成为全社会的自
15、觉意识和自觉行动。良性循环阶段(2021-2025年):在基础普查与全面建设的基础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得到有效保护,生存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从而实现对境内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自然遗产的整体保护,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文化、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二、建设措施与成效(一)规划衔接与实施情况总体规划已纳入潍坊“十四五”规划,并且在相关规划编制中进行落实。1.潍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潍坊市“十四五”规划提出持续推进国家级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建设,深入挖掘齐鲁文化资源,实施保护区创新提升工程,推动市县两级非遗聚集区建设,筹建保护区综合展示馆,打造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样板。丰富发展农耕文化、渔盐文化、手工艺文化和商贸文化,传承发扬青州花谯、诸城派古琴、高密剪纸、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好中国画节、文展会、市民文化节、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等活动,打造“中国书画看山东,山东书画看潍坊”品牌。利用各类文化场所、节事活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道德实践活动,发挥传统文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