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毅整饬山西吏治问题探究.docx
《刚毅整饬山西吏治问题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刚毅整饬山西吏治问题探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刚毅整饬山西吏治问题探究【摘要】光绪初年,山西吏治衰败,官场贪污腐化、推诿拖沓之风盛行,吏治积弊日深。光绪十一年(1885)刚毅任山西巡抚,在上任之初,他就将吏治作为整顿重点。在山西任职期间,他针对地方吏治腐败、官员行政能力低下的现象,提出效法“观政”,主张开馆课吏,并提出了开馆课吏的基本内容。此外,鉴于地方官员素质较低以及山西地区贪腐现象严重的情况,他手辑官箴书,提出注重培养官吏操守的主张,并且主动上奏选贤去庸,惩治贪官污吏,褒奖清官廉吏。其整饬吏治的主张不仅对于改善山西腐败、混乱的吏治状况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对于晚清政治建设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关键词】刚毅;山西;吏治;治理;官箴书;课吏清
2、代作为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国力在晚清时期一度衰弱,对内表现为吏治腐败、外战屡败、割地赔款,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反清斗争频发;对外则表现为列强侵略、瓜分中国之心日甚,民族矛盾加重。而刚毅就生活在这样的历史年代之中。从阶级立场分析,刚毅应属于地主阶级守旧派,他于光绪十一年(1885)调往山西,任山西巡抚之职,在职期间主张澄清吏治。对刚毅在职山西时的吏治问题进行考察,我们可以了解到刚毅主政山西期间整饬吏治的具体方针和举措,从而结合刚毅的施政结果来分析其吏治举措对山西乃至晚清政治建设的影响。此外,关于吏治问题的考察,不仅对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官僚体系内部的运行机制极为重要,而且也为当代进行廉政建设提
3、供了借鉴。一、亟须整顿:光绪初期的山西吏治光绪初年,山西社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因地处干旱少雨地带,气候干燥,以致灾害频发,民生凋敝。此外,地势封闭导致山西社会风气难以开化,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加之地方官员的不作为,以致吏治积弊日甚,这都对山西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但就中国古代来说,相较于法治,社会发展的状况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治,而人治首要在于治吏,故论阻碍地方发展之根本还在于地方之吏治。究光绪初年山西吏治积弊之表现,可归纳为以下几点:大小官吏沆潼一气,贪污舞弊愈演愈烈。从光绪初年以来,山西自然灾害不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为光绪二年(1876)爆发的“丁戊奇荒”。鉴于灾荒带来的民生凋敝的社会现
4、象,清政府调曾国荃任山西巡抚,进行赈灾救济。在赈灾期间各级官吏贪污舞弊、中饱私囊之举层出不穷,这足以证明山西吏治的糜烂程度。如御史胡聘之奏称,山西州县官吏“至散给粮米时,书役借端勒索,约令加倍偿还,致灾民惧不敢领,甚有输钱文求免赈者。”山西省阳曲县仓书李林儒等人,承办粥厂发放赈粮,却暗自侵盗米粮五十石之多。此外,匿灾不报,征苛捐重税来满足一己之欲者也不可胜数。更有甚者,主政官员私自压搁减税谕旨,征公款入私囊。如御史张观准就指出,山西省内灾荒异常严重,但实际征收的赋税并未少于平时,其原因就在于“及至大吏奏请恩施催科己将竣事,甚有压搁誉黄,丁额征扫数后,始行张贴,以至朝廷豁免钱粮之旷典,徒饱官吏之
5、私囊。”另外以其他名目来搜刮民脂民膏,鱼肉百姓的还有荣河县知县王性存、吉州知州段鼎耀等人。官场陋习严重,不法之吏横行。曾国荃在初任山西巡抚之时就曾写信感叹山西吏治的败坏,非一日之害,实乃日积月累而成,“胥吏之追乎,迫之已久,小民日受流离转徙之苦。而为牧令者,方且肆无忌惮,不顾斯民之肥瘠,但求私囊之丰盈;不恤下民之怨咨,但伺长官之喜怒。”在他看来地方官员不胜其任,无所作为,不顾民间疾苦,逢迎上级,欺压百姓之风盛行,加重了山西吏治的败坏。光绪七年(1881),张之洞被调任为山西巡抚。在初到山西之时,他就对山西黑暗的社会状况进行了概括:贪污腐化之风盛行,贿赂之法大行其道。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山西官
6、场乱极,见闻陋极,文案武营两等人乏极。吏事、民事、兵事应办之事多极。”由此可见山西官场的混乱。捐纳官员过滥,有碍吏治。张之洞曾上奏称“近年因疏通选法,各优贡截取孝廉方正教习教职各班,班次愈多,轮补愈滞。”“晋省缺少人稠,数十年尚未一转。”此外,捐纳范围太广,通过捐纳进入官场的官员能力不一,很难成为很好的管理者。“凡实任候补各员,或为守兼优;或瑕瑜不掩多,或质美而未学;或有才而不羁,或有名而无实;或一长可取,或贪私巧诈,物议沸腾;或陋劣昏庸,不堪造就。”这就极大地增加了地方官员在处理政务时的不可靠性。为此,他奏请停止捐纳官员,以清明吏治。从光绪二年(1876)到光绪十年(1884),曾国荃、张之
7、洞轮番出任山西巡抚,在此期间,他们针对吏治腐败问题进行的整顿,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晋省官场的败甭1.之势,改善了山西贪腐成风、摊捐过重的社会状况。但因曾、张二人治晋时间皆较短,以致所行措施出现断点现象,而晋省积弊日久,实非短期所行能见效。二、巡抚刚毅对山西吏治的整饬(一)效法“观政”,主张开馆课吏清代入仕的主要途径除通过国家举行的科举考试外,还有捐官一途。科举考试以八股为固定内容及形式,空泛死板,于从事治民理政的实践无太大意义。而捐官则更是如此,捐途广,并且对于捐纳得官者的能力及品行并未能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所以在这两种情况下,国家所选拔出来的人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大多数人由于初入仕途,未经历练
8、,以致在处理地方政务方面多半有所欠缺。更有甚者,主政官员未识刑名、钱粮、催科、听断诸如此类的理政之法,在治理地方时根本无从下手。刚毅于光绪十一年(1885)出任山西巡抚,他到任之后注意到了山西官场混乱,官员理政才能低下、候补官员能力各异的问题,加上借鉴之前两任巡抚对山西吏治问题的整饬,刚毅提出了“欲整顿地方,必先培植人材。欲培植人材,必先讲习吏治”的思想。因此,他上疏光绪帝:”新晋州县各官员,大多初入仕途,未有民社之任。选途既广,人类不齐。其中才识夙具有志上进者,固不乏人,而茸迂拘、疏于吏治者正复不少。人材既有短长,地方复有难易。以长材屈下邑,则难尽其能。以要地畀庸才,则必负厥职。夫当官莅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刚毅 整饬 山西 吏治 问题 探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