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见曾国有铭青铜器研究综述.docx
《新见曾国有铭青铜器研究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见曾国有铭青铜器研究综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新见曾国有铭青铜器研究综述【摘要】2011年湖北随州叶家山发现西周早期曾国墓地,是继1978年曾侯乙墓发现之后的又一次曾国考古重大发现。近十年来,湖北省陆续出土了不少曾国有铭青铜器,如南公签、曾侯丙铜缶、楚王媵随仲芈加鼎等等。这些青铜器地域特征明显,是战国青铜器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先对曾国青铜器的历史研究进行了回顾,并从新出曾国青铜器的铭文研究及考古报告等方面对2010年以来曾国新见有铭青铜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整理,最后对曾国有铭青铜器的研究做了展望。【关键词】曾国;青铜器;研究综述传世文献中对曾国并没有十分明确的记载。从1966年开始,以湖北随州、京山、襄阳等地为中心,包括河南淅川、新野
2、、安徽寿县、江苏六合、四川成都等地,都发现了带有“曾”字铭文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数量众多,在周代诸侯国中显得非常突出。从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曾国于西周早期受封,战国中期为楚国所灭,延续时间约700年。作为一个“挖出来的古国”,曾国有铭青铜器的出现能够填补两周历史的空白;曾国铜器铭文更为古文字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一、曾国有铭青铜器的发现史宋代赵明诚的金石录中,就已出现“曾”字铭文青铜器。20世纪30年代,安徽李三孤堆楚王墓中出土的青铜器群中就有“曾姬无邺壶”。30年后,刻有“曾侯仲子旃父”铭文的青铜器又现世于湖北京山苏家垄墓地。1978年,考古界又有了举世闻名的重大考古发现,即曾侯乙墓的发
3、现。1981年擂鼓墩二号墓中出土了一套保存完好的编钟以及编磬。2009年,湖北文峰塔墓地清理挖掘出春秋末期的墓葬,鼎、缶、鬲、编钟等青铜器相继出土。2011年,再度发现叶家山古墓群,出土大量包括青铜器在内的曾国文物。2014年伊始,湖北文物考古单位通过系统性考古发掘,于苏家垄墓地出土了鬲、签、壶等多件有铭铜器。2002年和20142015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郭家庙墓地先后进行清理发掘,揭示出这里也是一处具有诸侯级别墓葬、时代为两周之际的曾国公共墓地。2018年10月至2019年,考古人员又在随州枣树林墓地发掘清理出54座曾国墓葬,3座马坑,共出土千余件青铜器。至此,通过考古人员多年的努力
4、,基本书写了一部在传世文献中几乎没有任何记录的曾国史,考古成就了一部“曾世家”。二、新出曾国有铭青铜器的研究(一)铭文考释关于新见曾国有铭青铜器的考释文章数量繁多,以下介绍一些重要器铭的考释情况。1.铭文考释类论文。周吉吉2018年的硕士论文对随大司马嘉有之行戈、曾子戈、曾侯戟等兵器铭文作了整理研究。王文亚2020年的硕士论文对曾子鼎、芈克黄、嫡加编钟、曾侯得戈等器物铭文进行了集释。武玉博2020年的硕士论文对曾子鼎、曾子鼎、君鲜鼎、修夫人芈克董等器物铭文作了集释。付雨婷2021年的硕士论文对曾侯与编钟、娴加编钟和曾公求编钟的铭文进行了集释。陈兆潘2021年的硕士论文对曾公求编钟的铭文作了集释
5、,并讨论了曾公求、曾公得二位国君的公爵之由来。黄锦前在读近刊曾器散记一文中对曾子叔逡戈、曾公子叔黄、曾仲鬲等器物铭文进行了阐释。张光裕、谢明文分别对曾伯克父甘娄黄的铭文进行了详细考释。黄锦前认为曾伯克父甘娄黄铭文中表示字名的“”应读作“级”,“”是“盛”字异构。黄锡全认为该器铭“黍稷粱”中的“应是从禾从“旅”省的“”字,即野生稻(或再生稻)名。田率对伯克父甘娄魏的铭文作了简释。黄锦前对曾伯克父甘娄诸器铭文都作了讨论。董珊认为曾侯丙缶铭文中的“磷以为长事”文例前所未见,应释读为“摄以为瞥事”,指此缶既作水器沐缶,又兼作酒器尊缶。王恩田认为曾侯丙缶铭文中的“迅缶”即“浴缶”,“微事”为“长事”。袁
6、金平和王丽认为“瘗以为长使”意为“埋葬(之)以作为长久使用之器”。盘铭文中有一句是“余君之元女”,铭图续释“”作“郑”。赵平安先生在盘及其君考一文中释“,认为即上博简成王为城濮之行中的“太”(字或从殳),相当于左传中的“蔚”。王宁认为盘中的这个字当分析为从邑颈声,可能就是“郅”字或体。袁金平和王丽认为铭文第二句中“周”后的字应释为“室“室”后的字应当释为“俑”。徐在国师对“曾公子弃疾”诸器中的“弃”字作了分析。暮四郎认为曾公子弃疾之登籥、曾公子弃疾之登羸镣铭文中的“登(升)”字,应当是“葬”字,“葬镣”“葬藏”即用于随葬的簿和献。对曾公子弃疾之御斗中整理者释为“御”的字,暮四郎认为该字从“走”
7、,“勺”声,可能是“酌”字的异体。马智忠则认为“御”应当是“”,读为“沐”,“沐斗”是和“盥缶”、“行缶”一类的浴缶配套使用的。王子杨认为整理者隶为“监签”的“”字当释为“”,即“邓国”之“邓”,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周初的监官制度。黄锦前则认为“”字应当改释为“濮”字,在铭文中当读作濮国之“濮”。徐在国师认为曾工尹缶中整理者释为“曾旨尹乔之赴缶”的“旨”字,应当释为“临”,临尹”读为“工尹”,是掌管工官的曾官名。白军鹏探讨了叶家山M50所出九六一白方鼎的发现在数字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并说明了数字卦与族氏铭文的关系。滕胜霖认为孟芈克母董的“结合汤阴吴王剑“云”的写法,应改释作“印”,即古邮国。宋华
8、强认为曾侯抗德铭文中从“犬”、“立”声的字应当隶定为“或“,该字即三体石经尚书多士中的古文“戾”字。冯时对疑父签、子鼎的铭文作了考释,并揭示了肆壶和田壶的区别。宣柳认为苏家垄新出的曾伯壶铭文所见“壶章”一词,是指壶铭所彰显的作器者功绩。2.铭文考释类书籍。黄锦前在曾国青铜器铭文探啧一书中对曾子叔诸器、伯克父诸器、曾卿事宣诸器、曾子鼎、子鼎等器物铭文作了考释。(二)历史研究通过考古发现的“曾国”,其地望在汉水以东。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曾国墓地位于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考古人员判断该墓为西周墓。通过研究发现,其具有典型的周文化特征,曾国应是周初分封的侯国。其经历了从“左右文武”到“左右楚王”的七百年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见曾 国有 青铜器 研究 综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