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的主体和主体间性研究.docx
《文学翻译中的主体和主体间性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翻译中的主体和主体间性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文学翻译中的主体和主体间性研究【摘要】翻译主体和主体间性的问题是文学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文学翻译是特殊的翻译,蕴含独特美学内涵的同时,也常常带来历史、文化、语言维度的意义碰撞。从主体间性角度来分析文学翻译,有助于发挥翻译活动中各主体的主体性并建构和谐共存的文化循环体系。本文以林语堂的作品京华烟云为例,分析郁飞、张振玉译本的翻译效果,希望帮助译者把握不同主体间的交互关系,也为异语小说的翻译提供新的思路。【关键词】文学翻译;主体;主体间性;京华烟云一、引言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作家、翻译家,也是心系民众的爱国文人。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际,他创作了京华烟云,呼吁人民奋起抵抗侵略者,也希望引起各
2、国对祖国境遇的关注。从文学角度看,京华烟云是一部描写三个家族命运变幻的史诗作品;此外,它还是一部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小说,承载丰富的文化底蕴。20世纪40年代,国内学者开始翻译京华烟云,郑陀和应元杰首先完成了合译本。第二种版本是国内广为流传的张振玉译本京华烟云。最后一种则是郁达夫之子郁飞译成的瞬息京华。值得一提的是,小说虽是用英语创作的,但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涉及许多真实历史和人物。作品本身就具有浓重的翻译色彩,即存在语言能指和文化所指的错位。翻译本就是一种不同主体之间交叉互动的复杂活动,其内部始终存在不同个体意识的参与,要研究它就绕不开主体性的问题。罗迪江(2022:90-96)
3、认为,“主体性总是渗透并延展于翻译学领域之中,展开为译者主体性、翻译主体、译者主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等相关概念。”换句话说,翻译是各主体发挥主体性的一种表现形式,翻译之所以能实现,就在于主体间的互动与共存,文学翻译亦如此。二、文学翻译中的主体与主体间性以往研究中,翻译的研究范式经历了很大的变迁。总的可以归结为“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和“译者中心论”的演变。以施莱尔马赫为代表的解释学认为,文本意义即作者意图,但这相当于把作者当作阐释意义的权威,翻译也就脱离了历史和文化差异。20世纪,结构主义语言学横空出世,作者被拉下神坛,但研究范围也被框定在文本,机械的语言规律被过分强调,译者、读者等主体几
4、乎被完全排除在翻译研究之外。在结构主义后,翻译学发生了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的概念体系被系统阐释,译者地位也大大提升。然而,译者被重视也导致误读的合理性被夸大,原作所处的文化、历史背景的动态认知逐渐被抛弃。三种研究范式或多或少地都建构了中心概念,过分凸显了其权威性,主体间的联系也逐渐割裂。实际上从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的研究方向是当代哲学的发展趋势,这种方向的转变一样适用于文学翻译。主体间性的崛起就是力图消解传统超验主体中心理性的二分模式,从而揭示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生成、相互依存的交互关系(陈大亮,2005:3-9)o从主体间性的视角分析研究文学翻译,是可行的、必须的。但用哲学理论来进行翻译研究不能
5、照搬其理论框架。如交往行动理论的初衷是实现社会公正与人的自由解放,强调话语主体拥有平等和自由的话语权利(万江松,2014:67-70)o这种希愿式的图景脱离了翻译的实际情况,也削弱了其在翻译领域的泛用性。就翻译主体而言,许钧(2003:8-13)认为,译者是狭义上的翻译主体;广义上,作者、译者和读者都可以是翻译主体,三者互为彼此存在的前提。陈大亮(2004:5-9)指出,译者是唯一的翻译主体,作者和读者分属创作主体、接受主体,并以平等姿态在主体间性的体系中共存。笔者认为,能够称之为主体的首先是人,其次主体必须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显著特征,基于此才可以进行认知、创造等实践活动。在翻译活动里就是,作者
6、为创作主体,译者为翻译主体,读者为接受主体。译者还是翻译中联结其他主要主体(作者、读者)、次级主体(如赞助人)和各客体(如源文本、译文)的桥梁;他基于能动性与其他次级主客体进行互动,协调各方冲突,翻译过程即正确处理翻译主体间性关系的过程。相较于一般的文字,文学作品是特殊的语义系统,其意义开放,可以从不同维度建构、阐释。一旦涉及多语言、多文化、不同历史,意义偏差更容易交叉错叠。这就需要译者结合不同语境,将主体间性关系一一文学翻译话语构建的润滑剂应用起来,消弭历史、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阐释、建构开放的内涵。三、京华烟云主体间性的具体分析参与翻译互动的主体应相互联结、各自平等、和谐共存。作为中心联结点
7、的译者不同于一般读者,他在阐释过程中需要否定部分自我,进入作者主体,这样就遏制了译者主体性的过分膨胀。成功的翻译要求译者宏观上建构与各主体相适应的对话语境,调节主体间矛盾;微观上根据翻译目的和翻译语境,优化翻译策略,展开对文本的主观性解读和阐释,实现跨越时空的辐射性对话。综上,下文将主要从译者与作者、译者与读者、作者与读者三个角度,分析京华烟云两种译本(张振玉译本、郁飞译本)的产出效果。(一)译者与作者的主体间性作为创作主体,原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体验,经过大脑的高度融合产生思想,形成文字,其创作意图却隐匿于元文本的创作语境中(张小曼、孙晓璐,2022:92)o文学作品在文字维度具有独特美学
8、内涵,而在作品的创作意图、整体风格等体现得更加明显。但这种内涵并不会随便自我显现,需要译者在翻译中主观捕捉。京华烟云的创作原因之一就是宣传抗战,呼吁同胞奋起斗争。这种情感在卷首献词中的字词“bravesoldiers”Iayingdowntheirlives体现得淋漓尽致。郁飞采用直译的方法,句式西化,语言流畅通顺。此外,他将献词的排列方式做了改动,最长的写作时间放在开头,内容即以居中、对称的方式紧跟在后方,使献词的排版在视觉上有一种十字架的既视感。这种排版与译文中的“他们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相结合,可以理解为对奋勇的烈士们的祭奠,较为贴切地表达出了林语堂对中国士兵投身抗战的敬意。相较之下,张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学 翻译 中的 主体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