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阐释对象的执着.docx
《超越阐释对象的执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越阐释对象的执着.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超越阐释对象的执着【摘要】传统阐释学的三大文本解读观分别是作者中心读者中心论与文本中心论。但随着目前对文本中心论的反思,人们认为传统的文本解读观是艾布拉姆斯理论在阐释学领域的延展,也是一种对现实阐释对象的执着。然而,这一主客二分的文学阐释理论忽略了文学世界的精神性、非现实性、自在性和唯一性。本文从显隐说出发,希望推动文本阐释对象从现实世界的对象转向文学自在世界本身。在面对两个世界交流的问题时,我们主张以想象体验的方式代替逻辑思维的方式。【关键词】文本中心论;文学世界;显隐说;超越;阐释文艺阐释范式经历了三次革命性的转向。第一次是作者中心论的转向。这次转向使原先孕育于古希腊模仿说之下的“文学再现
2、现实”的观点转为“文学表现作者”的观点,强调文学作品的呈现具有作者的主观性。直至1968年罗兰巴特在作者之死中表达了对作者绝对权威的质疑,文学阐释转向读者中心论。以接受美学为基础的读者中心论模糊了解读与误读的界限,“在推翻了作者的权威和否定了文学作品的自主性之后,又树立了新的权威。”1为了调和读者与作者的关系,20世纪以来的文学批评转而强调文本,形成了文学阐释的第三次转向:文本中心论。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语言学、符号学、俄国形式主义等流派都以文本中心为基础。但其局限和不足也很明显,一部分学者质疑文本中心论切断了文本与外界的联系,另一部分学者强调过度拘泥于文本语言形式对文学实践存在弊害。张江先生
3、率先从“强制阐释”的角度对文本中心论作出反思。而后韩清玉与苏昕于强制阐释与文本批评范式一一对新批评文本中心论的反思一文中作出了相对系统的总结:“文本中心论所导致的唯文本阐释倾向,在割裂作者与文本的先在联系中丧失了意义阐释维度的丰富性。”2在翻译学领域,论原文文本中心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局限一文也认为:拘泥于语言形式对文学性翻译有所损害。本文认为三大中心兼有利弊,如何实现合理扬弃至关重要。目前对于文本中心论的反思大多顺从了“强制阐释”的批评路径,即对象的确定性、阐释的期望与动机、整体性意义、强制阐释的一般性推演3。直到2022年傅其林先生发表强制阐释的新理据及其悖论一文,认为张江的再论强制阐释也“陷
4、入强制阐释的困境之中”4。本文建立在傅其林的反思之上,试图探索一种不拘泥文本形式,又能避免读者主观主义的文本阐释方法论。为此,本文会对传统文本解读观点的内在联系作出解释,分析其相同的局限。而后回到文学本体论的视角下,思考文学阐释的对象这一核心问题。最终借由显隐说的理论对文学阐释实现文本中心论的超越作出解释。一、文学阐释对于“在场”的执着传统的三大文本解读中心分别是作者中心、读者中心和文本中心。为了便于讨论,不妨把古希腊模仿说纳入,就会形成传统阐释四大中心:世界、作者、读者、作品(下文称为四大中心)。这实际上延续了艾布拉姆斯对文学四要素的总结。而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在表征上是一套去中心化的系统
5、,他认为四个要素往往相互影响,而没有单一要素可以取得绝对优势。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作为作品的文本再现着世界,表现着作者,呈现给读者。因此文本这一沟通起读者、作者、世界的媒介性产物,虽处于文学活动的枢纽,但全然没有自我控制的权力。所以文本中心论有其进步意义,但其背后仍然是读者、作者、世界的影子。为解决文本中心论滑向三大中心的问题,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语言学等外部理论专注于文本,这样虽然避免了滑向三大中心,但是会沦落到“强制阐释”的处境。因此,我们提倡一条超越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的阐释途径。艾布拉姆斯最大的局限在于其对世界的解释。他认为“第三个要素便可以认为是由人物和动作、思想和情感、物质和事件
6、或者超越感觉的本质所构成,常常用自然这个通用词来表示,我们却不妨换一个含义更广的中性词来表示一一世界。”5不难发现,这里的“世界”并不包括人的精神性活动及其产品,而是可观测的现实世界,是与人对立着的、外在于人的自然世界。王峰先生曾说:艾布拉姆斯的问题在于将“文学与世界实在化的并列真正的“文学与世界同样是虚构意义上的存在物,而非一般观念中的实在物”6。这一后果便是,文学批评总希望在作品中找到某种现实存在论上的依据,文学阐释的对象也拘泥于现实中的客观实在。例如作者的身世经历,读者的身世经历,世界时代的重大事件等。而当这些明显的客观实在难以解释文学批评时,阐释学的对象落到了文本本身,这仍是一种客观实
7、在。艾布拉姆斯理论的本质是以主客二分的在世结构作为哲学本体论依据的文艺学理论,由此产生的是一种认识论式的文艺批评范式。在海德格尔看来,认识论式的文艺批评执着于现实的“在场”,希望将作品背后的文学世界建立在现实世界之上。这种阐释学“执着于有效用的和可控制的东西”7,而忽视了读者与作者作为真实的人而具有的主体精神,忽视了文艺作品作为人的产物而具有的精神性,也忽视了文学世界本身的精神性,这当然有所偏颇。二、文学本体论:文学世界的自在性具有精神性的文学世界也称作“虚构世界”或“想象世界”8o这种世界非现实而真实,有精神性但自在,主观但唯一。文学阐释应该以文学世界作为研究对象。王峰先生在文学作为独立的世
8、界形式一文中对文学世界作出了概念分析式的考察,认为“文学并不构成一个实际的世界,它不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形式或改装形式”6。文学有其自在的文本世界逻辑,“如果我们以某种确定的现实世界的事理来解说文本,只能算作过度解释,而不是发掘出更深的真相。”6本文基本赞同王峰先生对于文学世界独立性的分析。王峰的论述使文学世界获得独立于客观实在(客观世界与纯文本形式)的自在。然而文学世界获得绝对的自在性仍需要克服读者与作者的主观性,成为独立的主体世界。主体世界不是客观外部世界,而是海德格尔熬为的“此在世界”。纯粹客观的物质世界没有意义,只有人生活于其中才被赋予意义。张世英对此总结:“人是世界万物的灵魂,没有世界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超越 阐释 对象 执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