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现实启示.docx
《我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现实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现实启示.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我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现实启示摘要:1877年登州文会馆创办至新中国成立,在我国创办的现代大学承载着富民强国的社会理想、西方宗教传播图谋以及社群个体功用目的,使我国现代大学的通识教育呈献出具有西方文化影响和民族文化特色的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开启了具有独立自主精神内核的变革之路,彰显了党的领导、扎根中国、融合世界的本土特色。回顾和总结我国百年来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发展特点,对我国建构新时代基于校本分类特色的大学通识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关键词: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中国特色;时代建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参与全球治理的负责大国,关键在高等教育能够培
2、养出一批批拥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心怀天下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各类人才。通识教育作为自由教育与工业化社会突起的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产物,具有张扬德性教育和抑制专业教育过度功利化的功能。从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的成功规律看,加强中国特色高质量通识教育体系建设是必然的选择。回顾和总结我国近代大学创办以来通识教育的发展史,可为构建新时代我国大学高质量通识教育体系提供历史镜鉴。一、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我国第一所现代大学是1877年成立的山东登州文会馆(TengchowCollege),这是一所由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博士创办的教会大学,其创办的社会背景、办学理念和课程设置很好地体现了通识教育的意识形态
3、性与专业教育的现实功利性的冲突与融合。狄考文曾毫不掩饰地提出:“许多中国人都在探索,渴望学习使得西方如此强大的科学,科学的名声已传遍中国的每一角落。基督教教会的良机,就在于培养以基督教真理来领导这场伟大的精神和物质变革的人材;这也是使西方科学与文明迅速在中国生根开花的良好时机。我认为,不仅要培养传教士,还要培养教员、工程师、测量员、机械师等,这是他们的责任和特有的权利。”这段话深刻揭露了西方传教士传播西学为工具,传播教义为目的,慈善形象为包装的本质特征,同时也警示我们通识教育的价值在于超越现实功利性的特质。登州文学会馆的课程结构设计就体现了“宗教+经学+西学”的思路,让学生既接受宗教教育又接受
4、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西方现代科技知识教育,为受过西方宗教教育的学生进入中国士大夫阶层、成为兴办现代实业的骨干力量打下基础。狄考文的办学目标定位和课程设计,既适应了清末洋务运动对教师、工程师等现代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也给教会大学找到了借助兴办西式学堂传播宗教、发展信众的路径。登州文会馆在备斋3年主要开设通识类课程,在正斋6年并行开设通识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其中,通识类课程主要开设宗教类课程“读马太”、“圣经指略”等,国学经典课程“读孟子”、“读诗经”、“讲读唐诗”、”讲大学、中庸”、“重讲论语”、“讲易经”等,此外还开设了“官话问答”,统一要求学生学官话讲官话。专业类课程主要开设“笔算数学”、“
5、微积分”、“代数备旨”、“测绘学”、“量地法”、“化学”、“物理测算”、“动植物学”、“心灵学”、“天文揭要”、“富国策”等。1896年清天津地方政府兴办的第一所省立公办大学北洋大学堂、1898年清中央政府兴办的第一所公办大学京师大学堂都承载了富民强国理想、社会进步需求和个体职业发展愿望。登州文会馆作为教会大学与北洋大学、京师大学堂不同办学定位和理想的差异,体现在课程设计的差异上。虽然都具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均衡的理念,但登州文会馆的“宗教+经学+西学”课程结构设计突出了宗教课程的地位,清政府公办大学的课程结构设计袪除了宗教课程,沿用了“经学+西学”的结构。但教会大学的宗教教育在清政府公办
6、大学的渗透会不可避免,因为当时兴办的国立和省立公办大学的西学教员除了传教士外,就是教会大学登州文会馆培养出来的师生校友。总之,清末建立的现代大学通过经学的课程设计熏陶了学生忠君爱国的意识,通过西学的课程设计让学生掌握了现代西方科技知识,共同支撑起忠君富国强兵的教育目标。民国时期大学的通识教育与晚清时期大学的通识教育本质上没有多大差异,只是忠君教育与经学德育演变成了国民党的党义教育与文史哲公民伦理教育,实行的是公共必修科目的通识教育模式。民国教育部要求大学统一开设国文、外国文、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伦理学、哲学概论、理则学七门必修课程,同时要求在科学概论、普通数学、普通物理、普通化学、普通生物、普
7、通心理学、普通地质学、地学通论八门自然科学类课程中选修一门,在社会科学概论、法学概论、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五门社会科学类课程中选修一门。中央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大学拥有一定办学自主权,蔡元培、梅贻琦先生作为研究型大学的校长分别提出了“教授高深学术,融通文理,发展个性,培养硕学闲材,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人格”和“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的通识教育思想。梅贻琦先生强调“今日而言学问,不能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三大部门;曰通识者,亦曰学子对此三大部门,均有相当准备而已。”梅贻琦先生就任西南联大校长期间,对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明显体现出国家统一要求与研究型大学校本特色的结合。为了争取
8、课程设置自主权,西南联大曾驳斥国民党教育部三度训令,“敬悉部中对于大学应设课程及考核学生成绩方法均有详细规定,其各课程亦须呈部核示。部中重视高等教育,故指示不庆其详,但准此以往大学将直等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一科。夫大学为最高学府,包罗万象,要当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岂可刻板文章,勒令从同。世界各著名大学之课程表,未有千篇一律者;即同一课程,各大学所授内容亦未有一成不变者。”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课程融合了国民党教育部的统一要求和学校的自主办学理念,对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了三大学科领域:国文、外国文、中国通史、世界通史、逻辑、哲学概论或科学概论(必修);法学概论、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四选二);普通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 现代 大学 教育 发展 历程 现实 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