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docx
《血液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液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docx(3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1 .白细胞分类(DC):化验介绍:正常血液中含有粒性、单核性和淋巴性三类白细胞,粒细胞又根据胞浆中含有的颗粒性质不同,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及中性粒细胞三种。参考值: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50-70%嗜酸性粒细胞(E):0.5-5%嗜碱性粒细胞(B):0-1%淋巴细胞(1.):20-40%单核细胞(M):3-8%临床意义:(1)中性粒细胞(N):中性粒细胞具有游走性和吞噬作用。增高见于:a.急性感染和化脓性感染:如肺炎、败血症、脓肿等。b.组织损伤:大手术后、心肌梗塞、肺梗塞等。c.恶性肿瘤: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等。d.各种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等。减少见
2、于:a.某些传染病:流感、伤寒、付伤寒、麻疹。b.某些血液病:再障、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c.化疗或放疗后,抗癌药物,X线及镭照射。d.其它: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高度恶病质。(2)嗜酸粒细胞(E):嗜酸粒细胞与变态反应有关,并有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增多见于:a.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尊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紫瘢。b,寄生虫病: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c.某些皮肤病:湿疹、牛皮癣、剥脱性皮炎等。d.某些血液病:慢粒、恶性淋巴瘤、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何杰金氏病等。减少见于:a.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b.伤寒、副伤寒等病患者。(3
3、)嗜碱性粒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参与特殊的免疫反应。增多见于:a.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b.某些转移癌及骨髓纤维化。(4)淋巴细胞(1.):淋巴细胞能产生和运载抗体,在防御病毒感染方面有重要作用。增多见于:a.某些病毒或细胞所致的传染病: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病恢复期、结核病、百日咳。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减少见于:a.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接触放射线。b,细胞免疫缺陷病、某些传染病的急性期。(5)单核细胞(U):单核细胞具有游走性和吞噬作用,除吞噬细胞和异物外,又能吞噬原虫及具有类脂质包膜的结核杆菌及麻风杆菌。增多见于:a.某些感
4、染:伤寒、结核、疟疾、黑热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b.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异常增殖综合症、恶性组织细胞病。2 .白细胞计数(WBC):化验介绍: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考值:显微镜计数法、自动血球仪法:成人:0.4万T万/UI儿童:1.1万T.2万/Ul新生儿:1.5万-2万l临床意义:增高见于:(I)急性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局部炎症,以及一些细胞感染。(2)组织损伤:手术后急性心肌梗塞。(3)恶性肿瘤及白白病:急性、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尤以慢性白血病增高最多。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如肝癌、胃癌等。(4)其它: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
5、症、尿毒症、酸中毒、某些药物中毒、烧伤等。减少见于:(1)某些感染:细菌感染(如伤感、副伤寒);病毒感染(如流感、风疹、麻疹)。(2)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网状细胞增多症。(3)脾功能亢进: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如肝硬班替氏综合症。(4)理化因素:放射性物质、X线、某些抗癌药、解热镇痛药等,可造成白细胞减少。3 .标准碳酸氢盐(SB):化验介绍:为使碱数值更利于判断代谢性酸碱中毒,需排除呼吸因素影响,来检测动脉血中碱含量即为SB。参考值:21.3-24.8mmol/1.(平均23mmol1.)临床意义:SB升高:代谢性碱中毒;SB降低:代谢性酸中毒。4 .丙型肝炎抗
6、体(HCv-Ab):化验介绍:HeV-Ab是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机体后所产生的免疫学指标。是诊断丙型肝炎的一项确诊指标。参考值: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阴性临床意义:(1)在输血后患肝炎有8090%的病人是丙型肝炎,其中大部分为阳性。(2)在乙型肝炎患者中,特别是经常使用血制品(血浆、全血)的病人可以引起丙肝病毒的合并感染,使疾病转为慢性化、肝硬化或者肝癌。所以对乙型肝炎的复发病人或是慢性肝炎病人要进行HeV-Ab的检测。5.布氏杆菌凝集试验(BAgg):化验介绍:BAgg是诊断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又称波浪热)。参考值:凝集试验:阴性荧光抗体法:1:100临床意义:(1)凝集效价
7、大于1:160以上有补步诊断价值、第二次检测凝集效价上升4倍以上可诊断为布氏杆菌病。(2)病愈后抗体水平在一年内下降较慢,少数人在2-4年内抗体水平仍然较高。(3)预防接钟过布氏杆菌疫苗和曾患过布氏杆菌病史的人血清中凝集效价可有轻度增高。6 .出血时间(BT):化验介绍:出血时间是指皮肤损伤后出血至流血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以反映毛细血管对创伤的止血能力。参考值:DUke法:1一3分钟IVy法:27分钟临床意义:出血时间延长:(1)血小板的质或量有缺陷,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血小板无力症、贮藏病、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2)血管有功能或结构上的异常:如坏血病、毛细血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血液 生化 检查 正常值 临床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