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传统声乐艺术中的牧歌.docx
《藏族传统声乐艺术中的牧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藏族传统声乐艺术中的牧歌.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藏族传统声乐艺术中的牧歌藏族民歌是藏族人民心灵的声音,是文化知识的积累,是真挚情感的表现。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歌舞是藏族人们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歌的流传中,人们学习到了历史、地理、宗教、人文知识,领略了为人处世的深刻道理,汲取了生产生活的经验,因此也有人说民歌是具有启蒙意义的教科书。藏族民歌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由于地域的不同,敏区各个地方的民歌存在较大的差异,从遥远的阿里到繁华的拉萨,从雅鲁藏布江畔的雅碧到辽阔的羌塘草原以及神奇的康区和富饶的安多藏区都有丰富多彩的民歌。而牧歌因其在旋律、演唱等方面的独特性,在藏族声
2、乐艺术的百花园中焕发着特殊的光彩。一、牧歌的特点藏族牧歌(卓鲁)受不同牧区习俗和方言的影响,在演唱技巧和韵味等方面具有本地(通常是以县为单位)的风格特色。藏族牧歌演唱技法有着发自内心的律动性、灵动性和自然性特征,其韵律与牧民的生活环境和内心情感具有纯然的一致性。藏族牧歌结构精练而简洁,大多只有两个乐句的旋律。其中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种是“当通”即短调,第二种是“当仁”即长调。牧歌中的短调歌曲通常用于节庆及联欢活动中,节奏规整、热情奔放、旋律装饰音相对固定,基本上在每一小节第一拍的后半拍或第二拍的后半拍上出现后缀,声区相对较低,多以真假声进行交替演唱,因此具有很强的舞蹈性。而长调牧歌的旋律舒缓悠
3、长,意境极为开阔,节奏散漫自由,词少声多、气息绵长,音程跳动很大,拖腔也很长,绝大多数长调为散板。声音在旋律的进行中常常在“前倚”“后倚”“滑声”“颤”“回”等装饰性技巧中完成。牧歌中的长调通常是在牧业劳动(放牧)的过程中产生的,早期牧业从狩猎生产方式转变为牧业生产方式并相对成熟之后,长调牧歌在短调牧歌的基础上,与新的生产方式相适应而产生。即兴演唱是长调牧歌演唱中的一大特点,牧歌手在演唱中,往往在保持牧歌大致风格的前提下,根据场景以及自己的嗓音状况和思想情绪会有不同的发挥,在节律、装饰声的运用等方面也呈现出了很大的不同。牧歌演唱中会运用大量的真假混声以及丰富的装饰声,在悠长、深远的旋律线条中表
4、达演唱者的思想感情。牧歌短调以规整、精练来呈现牧区具体的花、草、牛、羊,长调牧歌以悠远、自由的方式呈现了牧区整体的辽阔、深远,独具魅力的牧歌风采俨然构成了一个可以“听得见”的草原。二、牧歌的技法牧歌演唱技巧的培养需要长期的模仿和学习,学习者不仅在声音混声技巧的掌握上要长期不懈地努力,而且也要在方言的掌握和运用方面下功夫。牧歌演唱中有非常丰富而华丽的装饰声技巧,这些装饰声给牧歌之美增添了独特而浓郁的特点,其中尤以颤声(藏语:椿给)技法为最有特点,它也是牧歌的核心技法,在牧歌风格的表现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长调牧歌里,“椿给”技法通常都会出现在歌曲的最高处,而后随着旋律的下行而下行,直至最后一个
5、无任何装饰的自由延长音(拖腔)的出现。在短调牧歌中,“椿给”技法会出现在某个音延长之后的后一拍或后半拍上,也称“后缀声”。不同的牧歌手在演唱中都会有基于自己性格的展示,在演唱中也有根据场景和情绪而有不同的发挥。在“椿给”技巧的运用方面,其原则是切忌故意颤动,它只有被应用在具有最自然的颤动和旋律的连贯性等方面,才能使演唱的声音流畅、松弛和均匀。(一)牧歌演唱中的共鸣就整体而言,牧歌演唱在共鸣腔体的运用方面是以头、口、咽、喉、胸等共鸣腔体来实现的,歌曲的中低声区一般偏重于用口咽腔、喉咽腔来发声。歌曲旋律到高声区时,以头腔共鸣为主来演唱。牧歌歌词的咬字、归韵等方法基本是以体现说话时的自如和清晰为标准
6、,在歌唱者的行腔中,胸、口、鼻、咽、头腔等共鸣腔体是根据母音侧重点的变化而自如地交替运用的。牧歌的演唱一定要掌握混声技法,且在很大程度上偏向假声,因此对演唱者咽部的张力要求很大,咬字行腔的位置贴近硬腭,在声音上追求由口咽腔为主而发出的具有横向性的“白声”效果,但此“白声”非声乐中通常认为的那种共鸣极少的叫喊声。“白声”以口腔共鸣为主,其他共鸣为辅。既有贴近说话的声音效果,又有歌唱共鸣的声音效果,即在以保持说话的自然性声音的前提下,运用胸、口、鼻、咽、头等共鸣腔体来演唱,同时展现牧歌特有的风格。在牧歌演唱的“前倚”“后倚”“滑声”“颤”“回”等众多装饰性技法中,“椿给”技法是最具代表性的技法,具
7、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牧歌中有没有“椿”技法,能不能运用好“椿”技法是评价牧歌质量优劣最重要的标准。藏语中的“椿给”意为“颤声”或抖声”。牧歌中的“椿给”根据母音及地域大致分为喉颤声(藏语:镇巴椿给)、鼻颤声(藏语:纳椿给)、口颤声(藏语:卡椿给)等,不同共鸣部位的“躇给”随着各歌词母音的变化,以及各地域方言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侧重。藏族各牧区方言的不同对牧歌演唱技法的运用和表现方面也各有不同,如那曲各县之间以及安多、康地区的牧歌唱法就有不同的特色。那曲市牧歌在演唱中主要以口咽共鸣为主,以头腔和胸腔发声为辅。安多地区牧歌的演唱,因其方言多用喉咽腔、胸腔共鸣,声音虽然也追求混声,但在演唱高声区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藏族 传统 声乐 艺术 中的 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