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间走向官方的祈雨活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民间走向官方的祈雨活动.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从民间向官方的祈南嗣摘要:北宋立朝后,以颁布官方祀典来指导地方祠祀的方式,积极介入地方管理。地处川南的泸州,夷赛聚集,朝廷治理尤以抚绥为主。泸州龙马潭以求雨灵验受到当地的崇奉,在地方政府上报中央后,被纳入官方祀典而成为正祀,使之从民间走向了官方。龙马潭在宋代地位的变化,可同时管窥宋代对待民间祠祀及边地治理两方面的态度。关键词:析雨;民间祠祀;官方祀典;泸州;龙马潭唐宋之际,官方对待民间祠祀的态度逐渐发生改变。北宋立朝后,以颁布官方祀典来指导地方祠祀的方式,积极介入地方管理。地处川南的泸州,“夷猿”聚集,宋太祖曾说“泸州近蛮,尤宜抚绥”,因此借观察泸州祈雨颇为灵验的龙马潭在宋代地位的变化,可同时
2、管窥宋代官方对待民间祠祀及边地治理两方面的态度。龙马潭可能从唐开始已有相关祈雨活动,在乾隆二十四年直隶泸州志卷七艺文中保留了i则龙马潭神应碑记,现节选如下:泸田畴,坐高阜层麓者十之八,坦原平陆者十之二。池沼蓄水,桔棕引灌之制,自则壤以来未之见闻,庶草蕃芜,惟赤松是赖。稍或不时,坐视其稿。民中惟农独苦,然竟无可如何也。州东北二十里有龙马潭,相传李唐时,州人王昌遇异人张姓者,自号落魄仙,呼昌为易玄子,授以道术,取马送之归,而马遂化龙入潭,潭以是得名。乃潭迹之尤异者,潭深不测,东西延袤,南北稍减,中拥一小堆。当春夏之交,大浸弼天,其堆若浮,清浊二水共流,截然不相混。遇岁旱,州人取其水之清者祷雨,多应
3、。宋仁宗嘉祐中屡早,祷亦屡应,有司上闻,敕封神为嘉泽昭灵善利侯,建冲虚观于堆上,妥事之,农赖时,若碑文载一统志,潭遂著闻域中。不知观废何年,自观废后,祷亦罕应,存其名而已。龙马潭之得名缘起骐骥化龙入渊,另蜀中名胜记载:州志云东北二十里,潭中一小山。相传下有龙窟,二水交流,清浊不混。春水涨时,其山若浮,州人游赏之处。”在有关龙马潭的记载中,龙作为基本要素,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择水而居,象征雨水。早在山海经中就有“早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的记载,后来龙逐渐转化为司掌雨水、河泊之神。泸州夏季炎热,杨慎在江阳秋热八月作里就提道“俗言天下三伏,泸州六伏。又蜀中名胜记所载勾公权泸州县厩记云
4、:“江阳气候偏阳,熨秋多炎冬无苦寒,每熨秋蒸漏,如傍挹火炉篝C”稍有连续少雨天气,就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膨响。原本泸州河流众多,其中首推长江与其支流沱江,后者为蜀地四大川之一,泸州即位于两江之交汇处,水经注云:“江阳县枕带双流,据江、洛会也。”但丰南的水资源在当地发展的早期没能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有效利用,这主要是由地形因素所导致。泸印畴,坐高阜层麓者十之八,坦原平陆者十之二”,泸州多山地,高低错落的地势增加了引河灌溉的难度。成书于宋太宗时期的太平爰宇记戮泸州风俗时称:“地无桑麻,每岁畲田,刀耕火种。至少到宋初,泸州的水利灌溉发展依旧比较迟缓。碑记中所提“庶草蕃芜,惟赤松是赖”,据列仙传所载,“赤
5、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赤松一直都被奉为雨师,南宋时被封为赤松灵虚真君,而他的另一个化身便是龙。这一说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农业生产对天时的仰仗。传说或神话的产生来自人们的现实及心理需求,当通过现实途径或人类自身的努力无法掌控事态发展时,就自然会转而求助于超现实的神秘力量。多河流却难以造福于农业生产,这给塑造龙的传说提供了土壤,于是出现向龙祈雨的现象。龙马潭又正好符合民间祈雨所应具备的各要素:水源及传说。在人们的观念中,龙所栖身的潭水是具有灵性的,借助人们的析祀和龙的威力,便能化作甘霖。也因此,传说有龙深居潭底的龙马潭会成为人们举行祈雨活动之所在。除龙马潭外,类似的传说在当地尚有他例。“纪胜云:
6、镜子山在江安县南五里,又名照山,一峰中峙,两峰旁翼。二溪交流,峰峦葱菁,庵庐梵室,金碧交辉。旁有二潭,为龙所居,祷旱辄应。泸州有许多名称中带“龙”的景观,据此也可略见龙崇拜在当地较为普遍。现据乾隆二十四年直隶泸州志列表如表1。祈雨灵验的传说难免有夸大,但可以从另i角度推测,龙马潭在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发挥着某些积极作用,以至相关传说和声名不断传播。剔除传说因素,还原龙马潭的真实面貌,龙马潭很可能被人们当作灌溉水源。具有现实的经济效用,是地方神灵被纳入国家正统体系所考察的标准之一,有学者明确指出:“山林川谷等自然神则要同时具备宗教性功能(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和社会经济功能(民所取财用),这也
7、是宋代检查地方祠神能否纳入祀典的标准。”龙马潭影响的扩大以及民间祈雨活动的普遍存在,最终引起了地方政府的注意,并被上报至中央。宋极重视对地方祠祀的控制:“自开宝、皇祐以来,凡天下名在地志,功及生民,宫观陵庙,名山大川能兴云雨者,并加崇饰,增入祀典。熙宁复诏应祠庙祈祷灵验,而未有爵号,并以名闻。”国家通过赐号这一行为,在认可民间宗教的同时,也间接提升了世俗政权的地位。龙马潭所居神祇被敕封为奈泽昭灵善利侯是在宋仁宗嘉祐年间,早在皇祐二年皇帝便曾下诏“天下长吏,凡山川能兴云雨不载祀典者,以名闻,可见仁宗朝继续宋初政策,依然未放松对民间祠祀的管理。封号的原则是“初封侯,再封公,次封王。其封号者初二字,
8、再加四字。如此,则锡命驭神,恩礼有序。欲更增神仙封号,初真人,次真君。至此,以龙马潭为核心的地方民间祈雨活动被正式纳入了国家祠祀体系。龙马潭受朝廷重视的另一重原因,极可能在于当地属“泸夷之地,汉户、僚户及蛮人混居,“其夷糠则与汉不同,性多犷戾而又好淫祠。加之泸州处川南交通要地,与周围少数民族的茶马贸易往来较多,因此格外受朝廷关注。在龙马潭祠祀被官方认可前,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泸州童夷发生叛乱,朝廷派人安抚,无果后出兵镇压,直到大中祥符三年才平息。改造正统之外的淫祠祭祀,正好是强化中央对西南边地管理的一个切入点。龙马潭祈雨活动未纳入正祀前,百姓自发的祈雨方式比较简单,就是于龙马潭中“取其水之清者祷
9、雨”。获朝廷封赐后,关于龙马潭的祈雨仪式虽没有具体记载,但是可以从国家祀典的相关规定中略窥一二。其法以甲乙日择东方地作埴,取土造青龙,长吏斋三日诣龙所,汲流水,设香案若果餐饵,率群臣乡老Fl再至,祝酹不得用音乐巫觐,以致媒渎。雨足送龙水中,余四方皆如之。这一祈雨仪式被称作“五熊堂祈雨法,源自唐玄宗时期。整个祈雨过程大致划分为五个步骤:做坛、造土龙、汲水、致祭、送龙。祈雨坛地通常设置在近水处,龙马潭本身便是天然的便利之所。接下来是取土造龙,即所谓的“造龙法”。作土龙”早在殷商甲骨卜辞中便出现,西汉文献也不乏记载这种祈雨仪式,淮南子说山训I:“若为土龙以求雨。”论衡乱龙:“董仲舒申春秋之雪,设土龙
10、以招雨,其意以云龙相致。”借塑造实物的龙,来招引神灵,是因为“云从龙,故致雨也”。皇祐年间颁布的祈雨法将“造土龙”改为“画龙,”取新净绢五尺,横界为二节。于下节画水,水有波岸。又于中节画龙,龙色随日干。庚辛日画作白龙,壬癸Fl画作黑龙。若取张僧繇画盘龙样,尤佳也。龙口吐黑白气成云,黑色宜多。又于上节画天,用朱砂点卜黑为天元龟星形。其龙以金银朱砂和黄丹作色饰之,极令鲜明。”在仁宗后期受官方认可的龙马潭,祈雨时可能采用的是画龙法,具体的祭祀流程包括汲水、设香案、祝酬致祭。参与人员既有地方官员,也有乡贤耆老,足见朝廷在扶持地方祠祀时,采取拉拢与借助地方有声望人士的手段,以使中央政策可平稔推进。除中央
11、或五岳地区一些较为重要的神灵由中央朝臣直接负责祷祀外,散布各地的祷祀活动仍是以地方长吏为主导,在相关史料中常常能看到“委长史精虔祈祷的记载。确立地方官员在当地祈雨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正是国家对民间祷祀活动进行控制的手段之一,并且将“举行祀典明确作为地方官员的职能之一。主持祈雨仪式的除地方官吏外,很可能还有道士参与,祈雨时先令一道士于墙上敕水解秽,少绕埴遗,然后祭龙”。宋代的祈雨,借助佛道等宗教形式较为常见,龙马潭纳入正祀后所建冲虚观无疑是道教性质的宫观。冲虚观当有由官府选定的道士在此管理寺观事务,而且这里也可能是举行祈雨活动的专门场所。主祭之人需念诵祝文,在直隶泸州志中记录有一则龙马潭祈雨口号:“中有身近小蓬莱,波影星光逐艇开。潭入仙家龙作马,山分胜境水成台。尽多白昼朝天去,谁解青云带雨来。造化生心今似昔,甘霖随足不须猜。宋代中央政府将泸州龙马潭兴盛的祈雨活动纳入官方祀典,使之从民间走向了官方。这可以视作宋统治者试图将小传统整合进大传统的努力,两者彼此交流,而非相互取代。官方通过承认和利用民间的信仰活动,既能保持适度松弛的社会控制,又能以参与者的身份引导百姓,让其自觉遵从国家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