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七-九年级文言文课后习题及答案.docx
《5.七-九年级文言文课后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七-九年级文言文课后习题及答案.docx(8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七一九年级文言文课后习题及答案七上第11课论语十二章一、下列句子都是关于修身的,参考课文注释,理解其意思。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答案】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是君子吗?2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答案】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 .-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答案】一竹筐饭,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4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答案】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天上的浮云一
2、样5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答案】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二、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答案】体会:示例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了学思结合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一味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主导,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一味空想而不去学习和实践,就会疑惑。三、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穹于乎?【答案】有二义:一指身份,即出身贵族的人;二指修岸,即有德行学问的人。这良向第二义。2 .为人谋而不用乎?与朋友交而不停乎?【答案】“忠”,指尽心尽意,是与血人相处的道理
3、,不仅指臣对君,也包括其他人。信”,指诚信。3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答案】“义”即“宜”,是行为的尺度。4 .博享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答案】“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道德的本体。仁义相连,仁是发端,义是体现。四、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海人不倦”“后生可畏”“当仁不让”等。你还知道哪些?课外搜集一些,与同学分享。【答案】如:岁寒松柏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松柏岁寒不凋。比喻在逆境中能保岁寒松柏之后雕也。”持节操的人。循循善诱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不能。
4、”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思考探究一、朗读课文,理解大意。说说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说服吕蒙的。参考答案:孙权认为学习对执掌军权的吕蒙来说,尤为重要。孙权劝说吕蒙,首先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当吕蒙“以军中多务”相推辞时,孙权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而且现身说法,以“卿言多务,孰若孤?”回应了吕蒙的推托,并用自己的体会强调学习的作用。最终,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二、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参考答案:课文主要是通过鲁肃与吕蒙对话和“结友”,侧面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鲁肃与吕蒙论议,惊叹吕蒙今昔的变化“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确实学识进步很快、很大。鲁肃为之折服,与其“结友”。关于吕蒙的变化给人的启示,学生言之有理即可。三、诵读下列句子,体会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1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1.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2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2.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3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3.乎: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积累拓展四、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称谓语分别属于哪种情况。课外再搜集一些。1 .购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1.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2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2.
6、孤是古代王侯的自称。3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3 .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阿蒙是吕蒙的小名。阿是词头,多用于亲属称呼或人名的前面。4 .木坦何见事之晚乎!4.大兄是对友辈的敬称。五、参考下面的提示,把课文翻译为现代汉语。参考答案: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比起我来怎么样?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
7、新拭目相看,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第8课木兰诗思考探究、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一个传奇的故事,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看哪些地方叙述得详细,哪些地方简略,这样处理好在哪里?参考答案:木兰诗的作者为了实现其创作目的,在文本的详略上做了精心安排,可谓巧妙之至。主要表现为详处极详,如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恢复女儿装束时的欣喜等内容,都写得细致人微,二为简处极简,如木兰从军征战多年,但诗中对木兰军旅生涯的描写,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对战争残酷的描写,只用了几句话就交代完了。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年级 文言文 课后 习题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