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童年情景Op.15》调式调性和声技法研究.docx
《舒曼《童年情景Op.15》调式调性和声技法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舒曼《童年情景Op.15》调式调性和声技法研究.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舒曼年情景Op.15调式调囹精技法研究舒曼的钢琴套曲童年情景一共包含13首钢琴小品,每一首都有生动的标题,音乐极具诗意与幻想性。舒曼将音乐作品与文学性相结合,凸显出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声语言精练且富有色彩性,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杰出作曲家,舒曼有意打破古典主义的功能和声框架,提高下属和弦的地位,常用下属变和弦、巧妙运用和声小调与自然小调的交替融合、使用离调、变和弦等手法,将浪漫主义风格和声的典型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一、丰富的转调手法运用音乐作品当中的调性变换即为转调,转调手法的运用为推动音乐进一步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舒曼作为浪漫主义时期典型作曲家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中蕴含的调式调性特征具有鲜
2、明的浪漫主义风格特点,通过运用调式的融合与交替使得和声语言极具色彩性,逐渐突破古典主义的禁锢,带来富有其个性特征的和声语言。舒曼童年情景中运用的转调方式种类繁多,为调式调性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一)通过共同和弦的转调转调的手法丰富多样,通过共同和弦作为媒介进行转调在近关系调中的使用尤为多见,主要包含以下四种:一个调的自然音和弦等于另一个调的自然音和弦;一个调的自然音和弦等于另一个调的变音和弦;一个调的变音和弦等于另一个调的自然音和弦;一个调的变音和弦等于另一个调的变音和弦。谱例1舒曼童年情景PerfectlyContented)(1)自然音和弦作为共同和弦。以舒曼童年情景的第二首作品为例,标
3、题为奇异的故事,主调是D大调。作品1-8小节为A乐段,由4+4的两个平行关系乐句构成方整性的转调乐段,在乐段的结束处转入主调的属方向调,并形成属调的完满终止,结束A乐段的陈述。从和声的整体布局来看,A乐段展现了和声的功能序进特征,以属主和弦的和声进行为主,第六小节的最后一拍作为转调过程中的共同和弦,在前调D大调中是主和弦,同样作为后调A大调的下属和弦,之后紧接K46和弦担任A大调的转调和弦并形成完满终止。谱例1为舒曼童年情景的第五首作品,标题为无比的幸福,曲式结构为并列单二部曲式,主调D大调。图中1-2小节为A乐段第乐句的第二乐节,和声进行以属和弦至主和弦的交替进行为主。36小节为A乐段的第二
4、乐句,和声色彩与第一乐句有明显的对比,在功能和声的基础之上,加入离调进行,向四级高调后立马解决至四级和弦,第五小节降B的使用为和声大调降低六级音,在调式色彩方面此处可理解为调式交替和弦,交替至主调的同主音小调d小调,第六小节为属七和弦,丰富的和弦外音不仅使音响效果绚丽多彩,调性亦处于模糊、过渡地带,变得扑朔迷离,下一小节降B音的出现仿佛是离开了D大调,但此处应把和弦音C、E、G、bB作为共同和弦处理,在前调D大调中是自然小调的导七和弦,等于后调F大调的属七和弦,后一小节还原F与还原C的出现是转调特征音的重要标识,属七和弦到主和弦的连接更是证实了F大调调性的确立。由此可见,舒曼善于运用自然小调并
5、融合于以大调为主调的音乐作品中,通过变音记号做细微的处理,使音乐的色彩与情绪在短时间内富于变幻,在一系列的变化当中我们能窥见调式交替的影子。(2)通过变和弦的转调。谱例2为舒曼童年情景的第3首作品,标题为捉迷藏,主调b小调,曲式结构为再现单三部曲式。A乐段在主调b小调中陈述,以功能和声序进为主。B乐段转入下属方向e小调的关系大调G大调,图中第七小节第二拍的和弦音为B、#D、#F、A,结构为大小七和弦,#D的出现标志向六级和弦离调,进行至下一小节的四级和弦,形成离调当中的阻碍进行,与此同时此处G大调的四级和弦:C、E、G充当共同和弦的作用,同样作为后调b小调的拿波里和弦,舒曼运用下属变和弦一拿波
6、里和弦作为转调的共同和弦的手法可谓是极致细腻的和声技法处理,且此和弦延伸2小节,不仅体现为和声上的延伸,在音乐的材料上,四分音符加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的音型来源于前一乐节,通过裁截、模进等手法,使音乐材料的进一步变化发展,低声部级进加跳进与旋律声部音阶式的级进上行跌宕起伏,并结合和弦外音、下属变和弦的使用产生了音乐情绪的细小转变。(一)转调模进的运用模进指在保持基本形态不发生改变的前提下,单声部或多声部音乐片段首次出现后即刻转移到不同音高位置再次出现。模进的分类主要有调内模进、离调模进、转调模进三种类型,转调模进的特点为各模进音组不属于同一调性范围,而是分别属于不同的调性。在童年情景中转调模进这一
7、手法频繁出现,使音乐在统一中富有变化,在变化中保持统一性。谱例3为舒曼童年情景的第3首作品,标题为孩子的请求,主调D大调,曲式结构为单一部曲式。该作品以两小节为单位的重复乐节手法贯穿全曲,全曲一共由abca四个乐句构成,在旋律发展运动的逻辑上,体现出“起承转合”的特点,乐曲的开始处为D大调的属功能组与主功能组和声的交替进行并以此确立主调,第二乐句与第一乐句构成转调模进,调性转入远关系调g小调,值得一提的是,此处的转调模进较为特殊,具体为:两小节为单位的模进中后一乐汇呈下五度的严格模进,而前一乐汇较为自由变化,和声方面为属持续上的不稳定的和声背景。第三乐句体现出“转”的特征,不仅离开了模进,旋律
8、进行方向也与前两乐句形成较大的对比,不再单纯地作下行处理,而是级进上行后再下行,呈现出正波型旋律形态。该作品还有一个特点是每一乐句结束后谱面都会出现双纵线,体现出与前一乐句的断分感,并在调性上形成较大程度的对比,伴随调性的远关系转换,形成调性对置的特点。(三)调性对置的手法调性对置亦称换调,可以理解为有意“淡化”或省略”中介和弦,形成调性的直接对立关系。调性对置的种类繁多,近关系调、远关系调都能使用此手法,总体表现为音乐情绪的直线转折,使音乐的发展具有突变性。舒曼对于调性对置的使用包含丰富的手法,该套曲十分广泛地运用了调性对置手法。以舒曼童年情景的第12首作品为例,标题为入睡,主调e小调。全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童年情景Op.15 舒曼 童年 情景 Op 15 调式 调性 和声 技法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