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行业研究报告 2024.docx
《脑机接口行业研究报告 202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机接口行业研究报告 2024.docx(2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目录一、脑机接口概述1二、脑机接口技术类型2三、脑机接口发展历程4四、脑机接口应用领域6(一)医疗健康领域应用6(二)非医疗领域应用8五、脑机接口技术瓶颈10六、行业市场规模12七、脑机接口产业链概况13(一)产业链整体情况14(二)重点环节16八、国内外政策支持情况19图、表目录图1狭义的BCl系统示意图2图2脑机接口产业链14表1全球及我国脑机接口产业链代表企业16用意念操控机器、思维永生、机械飞升,科幻作品中对人工智能与生物智能融合的想象,有可能对应着脑机接口、脑机智能的最终版本。从1970年代至今,脑机接口技术从基础研究进入行业应用历经了50多年,预计实现大规模商业化仍需5年至10年,
2、当前在医疗领域为各种神经性疾病带来新的解决方案,并且已有成熟案例。X脑机接口概述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Interface,BCD顾名思义,就是人或动物的大脑(神经系统)与计算机等外部电子设备实现直接信息交互。具体一点说,狭义的脑机接口就是通过采集人的意念,经过算法处理、信号分析,读取人脑不同的状态,比如认知、运动功能以及情绪表现等,将其转化为机器可识别的指令,并支配气动手、机械臂、轮椅、外骨骼机器人等外部器械,实现脑机联合。随着脑机接口发展到脑机交互,进而向智能脑机交互发展,脑机接口的范畴也在不断扩展,脑机接口不仅仅向外部输出指令,也向大脑输入反馈,特别是给予大脑电、磁、光、以及
3、声的输入或刺激等。脑机接口的原理基础是神经科学。大脑中枢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会产生各种神经电生理信号,可以利用传感器(电极等)采集并放大这些不同脑功能区位置与不同深度的电信号,通过预处理、依托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取特征和模式识别,实现对大脑活动状态或意图的解码,并可以把大脑活动状态、解码结果、与外界通信或控制结果反馈给用户,进而调节其大脑活动以获得更好的性能。脑机接口运转包含记录、解码、控制和反馈4个阶段。脑信号处理、建模与解码脑信号采集图1狭义的BCl系统示意图资料来源:中国信通院,深企投产业研究院。二、脑机接口技术类型脑机接口可分为输出型和输入型两种。输出型脑机接口较为常见,主要由大脑向外部设备
4、输出通信或控制指令,在不依赖外周神经或肌肉的条件下,把用户的感知觉、表象、认知和思维等直接转化为动作。输入型脑机接口主要由外部设备或机器绕过外周神经或肌肉系统,直接向大脑输入电、磁、声和光等刺激或神经反馈,以调控中枢神经活动,比如在治疗听觉障碍方面,在患者耳部植入小型传声器,将传声器采集到的声音信息通过嵌入听神经的电极传入脑内(人工耳蜗),达到恢复听力的效果。根据信号采集方式的不同,脑机接口技术可以分为非侵入式、半侵入式和侵入式三种类型。对于输出型脑机接口来说,如何获取脑电信号至关重要。人的头部从外向里看,依次是头皮、颅骨、硬脑膜、大脑皮层等结构,传感器(电极)的植入位置越深,采集到的脑电信号
5、质量越好、频率越高,但受试者的安全风险越大。基于不同的研发理念和考量,以有创、无创以及创伤大小为分界,产生了不同的技术路径:非侵入式(或称“非植入式”)脑机接口。是指无需通过侵入大脑,将脑机接口装置放在头皮上,只需通过穿戴设备(如脑电帽、近红外头盔或磁共振头线圈等)测量大脑的电活动或代谢活动。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不会破坏人的身体和组织,只在头皮表面采集极其细微的大脑信号,具有可动态监测全脑信号、系统简单易操作、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好、成本低等特点。但由于隔着颅骨和头皮,只能采集到低频(20赫兹以下)的脑内神经脉冲,获得的脑电信号容易受到外界干扰、掺杂大量噪音,信号质量和分辨率较低,对信号感知处理技术
6、要求高。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使用门槛较低,可采用的信号种类更加丰富,形成了基于脑电(EEG)、脑磁(MEG)功能性近红外(fNIRS)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的脑机接口系统,其中基于脑电的脑机接口系统因其时间分辨率高、设备价格低廉、使用便携性高等方面的优势,成为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的主要关注方向。半侵入式(或称“半植入式”)脑机接口。半侵入式脑机接口装置包括采集脑电信号的电极、运算处理的体内机(芯片)和供电的体外机,通过微创手术将体内机植入到颅骨内、大脑皮层之外,电极覆盖在硬脑膜外(硬膜起到保护神经组织的作用)。这种技术可以获得较高的信号强度和分辨率,在保证颅内信号质量的同时,不破坏神经组织,降
7、低免疫反应和愈伤组织的风险。国内如清华大学洪波团队即采用此路线,使用时,体外机利用近场无线供电和信号传输技术,隔着头皮给体内机供电,并接收脑内的神经信号,传送到电脑或者手机上,借助解码算法实现脑机接口通信。侵入式(或称“植入式”)脑机接口。通过神经外科手术等方式直接将电极植入到大脑皮层,可以获取高频(可达上千赫兹)信号。这种技术成本明显高于非侵入式、半侵入式,需要一个开放式创口才能植入,会带来感染风险;需要把电极长期放置在脑中,电极插入脑组织,可能导致胶质细胞的免疫反应,细胞可能会包裹电极导致信号变差,电极则有可能因结痂而产生其他风险。随着电极失效,需要手术取出或再次植入,产生新的风险。由于侵
8、入式脑机接口创伤大、风险高,利用这种方式的患者往往需要长期在医院进行训练,很难回归家庭。近年来,随着微纳加工技术和电极材料不断发展,侵入式脑机接口向着柔性、小型化、高通量和集成化发展,为医疗场景大规模落地奠定基础,但依然无法覆盖全脑范围。三、脑机接口发展历程脑电研究起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至1973年脑机接口概念被正式提出,脑机接口系统研究至今已有50多年。 1924年,德国精神科医生HansBerger首次证明了放置在大脑头皮的电极能够测量反映大脑活动的电流,“脑电图”的概念自此产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计算机应用发展,处理大量的脑电数据成为可能,出现了将大脑活动用作信息交流通道和信息载体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脑机接口行业研究报告 2024 接口 行业 研究 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