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二声部牧歌研究.docx
《羌族二声部牧歌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羌族二声部牧歌研究.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羌族二声部牧歌研究论及牧歌,人们会自然联想到14世纪起源于意大利的牧歌,其抒情的世俗歌曲有别于教堂内的宗教歌曲,又或许联想到我国北方内蒙古、新疆地区草原游牧民族流传的长调音乐。然现今聚集于四川西北部阿坝州地区的羌族人民,是几千年前北方游牧民族的后裔,其文化内涵不仅具有中原农耕文化特征,且游牧民族文化形态共存,本文着眼于羌族劳动歌曲之牧歌形态,研究羌族二声部牧歌音乐本体特征与其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羌族民歌;牧歌;二声部民歌中国民间音乐的产生离不开各族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也非朝夕之间而诞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是人民为了表达思想情感和表现生活面貌而结晶的一种艺术形态。现生活在阿坝州地区的羌
2、族人民,最初是以牧羊为主要生产方式,古书记载“羌,西戎牧羊人也”,早期的羌族人,居无定所,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牧羊为业。随后逐渐迁途至岷江上游的古羌人民,开始学习农耕技术,在高山上开垦土地,开始了定居的农牧生活,长期以来的这种生产生活方式,留存下了大量的具有特色的羌族劳动歌曲和山歌。伴随劳动而产生的歌曲,羌语称“直布勒惹木”,劳动内容大致涵盖了耕田、积肥、背肥、打麦、撕玉米、锄草、上山捞树叶等,二声部劳动歌曲集中在阿坝州北部地区,主要有“哦若勒”、“沙蒙”、“纳登恰”三种。山歌在羌语中称为“喔都惹木”,意指山间田野所唱歌曲,按照不同地域、不同的劳作内容和表达情感的差异等诸多因素划分,“喔都惹
3、木”又被细分为“纳拉”、“古纳”、“杂罗”、“娄”等几种类型。其中“纳拉”全称为“纳吉纳拉”或称为“拉索”,是羌民在田间地头劳作时演唱的歌曲;“古纳”又称“哈依哈纳”通常是上山或行走时演唱的歌曲;“柔罗”的演唱场合适用于多种劳动场景,是限于二人演唱的多声音乐;“娄”为妇女们牧羊或行走时演唱的二声部歌曲,人数不限。这两类歌曲除音乐本体形态特征存在差别以外,其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描绘的生活场景几近相同,而羌族牧羊歌曲是兼具两种风格特征的一种劳动山歌形态而存在。一、羌族牧歌的音乐本体分析羌族牧歌是牧羊时候演唱的歌,叠溪以下的岷江、黑水河及杂谷脑一带的茂县、汶川、理县等地的牧歌以单声为主,多声为辅。岷江上
4、游的叠溪以上牧歌形态主要以二声部为主。其词义表达的内容多为抒发情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为最多。如流传于茂县地区的牧歌这支歌来自何方歌词大意是“这一支歌,来自哪方?不唱不行,唱起来吧!”,再如流传于松潘县镇坪乡新民村额牧羊歌,其歌词大意为:“天晴放羊,下雨关羊,风儿吹,草儿动,羊儿欢,心儿爽”该歌曲的谱例如下:此曲是由“Do、Re、Mi、SOr四个音构成的五声调式,旋律音调以“Re”为起音,从中音区跳进至高音“DO”,以Re-Sol-Do-Re的旋律形态为动机,不断发展变化,数拍之后高音声部从高音区进入,一开始于下声部形成一个三度音程,紧接着进入到纯五度音程,随后纯四度、大二度、纯一度音程依次
5、进行,整首歌曲旋律情深意浓,节奏多由前紧后松的节奏型贯穿使用,上下两个旋律节奏无鲜明对比,相同节奏型同步的应用居多,旋律中使用独特的颤音演唱方法,上下游移不定的微分音是旋律别具一格,余音绕梁、回味无穷。通过对松潘、茂县、汶川等地的40余首牧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羌族多声部牧歌音乐多为五声调式音阶,也有六声、七声调式应用的情况,徵调式最多,其次为宫、羽调式,而角调式应用最少。旋法上多以三度、五度、八度的跳进为主,二度级进次之,二声部纵向结合的音调常构成三度、四度、五度、六度和二度的音程关系,乐句或乐段末尾多以八度或同度结束。旋律核心音调多以“Re-Sol-1.a-Do”、“Sol-1.a-Do-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羌族 声部 牧歌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