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docx(5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云南省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2021年11月目录前言1第一章生态保护和修复面临的形势4一、工作成效4二、存在的主要问题6第二章总体要求10一、指导思想10二、基本原则10三、规划目标12第三章总体布局14一、青藏高原东南缘生态屏障区14二、哀牢山无量山生态屏障区18三、南部边境生态屏障区19四、以金沙江为主的干热河谷带21五、滇东滇东南石漠化带22六、高原湖泊及重要自然保护地24第四章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28一、高原湖泊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28二、青藏高原东南缘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31三、哀牢山无量山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2、.34四、南部边境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36五、以金沙江为主的干热河谷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39六、滇东滇东南石漠化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42七、重要自然保护地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重大工程44八、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重大工程47第五章保障措施49一、加强党的领导,落实规划责任49二、强化机制建设,完善制度体系49三、加大政策支持,拓宽投入渠道50四、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51Q-1刖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治
3、疗,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云南地处独特的高原山地环境,是中国自然条件最复杂、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中国西部生态环境最敏感、保护和发展矛盾最突出的区域之一,是中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样性宝库。云南自然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聚集与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并存的特征,决定了生态保护和修复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全省上下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云南着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探索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持续推进各项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省生态质量稳步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不断巩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
4、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党中央统一部署,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被列为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重要改革举措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2019年工作要点。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这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层面出台的第一个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综合性规划。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2019年工作台账要求,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
5、资源厅、省林草局会同省生态环境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水利厅、省应急厅、省气象局等有关部门,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编制了云南省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1)。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在全面分析全省生态系统状况及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与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及正在开展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相衔接,以全省三屏两带生
6、态安全战略格局为基础,立足云南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态支撑需求,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研究提出了到2035年推进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的主要目标,以及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的总体布局、重大工程、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为推动云南高质量发展擦亮生态底色。规划是落实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全省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指导性规划,是下一步编制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专项规划(实施方案)的主要依据。第一章生态保护和修复面临的形势一、工作成效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
7、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确立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战略,坚决打赢湖泊革命攻坚战,实施森林云南建设和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大力推进国土绿化、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公益林建设、防护林体系建设、草原生态修复、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湿地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矿山生态修复等重点生态工程。保护治理力度之大、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生态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推动全省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质量明显提升,生态服务功能逐步增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得到巩固。(一)高原湖泊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制
8、定九大高原湖泊一湖一策保护治理行动方案,以革命性举措推进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修订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条例,完善立法保护九大高原湖泊,实现一湖一条例,推动依法治湖。强化流域空间管控,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完成九大高原湖泊保护区划定。构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湖泊水质明显改善。抚仙湖、泸沽湖水质稳定保持I类,洱海、程海、阳宗海水质保持稳中向好,滇池、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富营养化水平持续降低,九大高原湖泊水质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迈出坚实步伐。(二)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成效显著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长江与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陡坡地生态治理、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深入开展全民
9、义务植树,森林资源总量实现快速增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16年至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由59.30%提高到65.04%,森林面积从2273.56万公顷增加到2493.58万公顷,森林蓄积量从18.95亿立方米增加到20.67亿立方米。森林资源总量、质量全面提升,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均居全国第二。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水土保持、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保育等服务功能显著增强。(三)草原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落实草原禁牧制度、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等政策,通过实施退牧还草、退耕还草、退化草原生态修复等工程,草原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截至2020年,全省实施草原禁牧面积2731万亩,草原
10、综合植被盖度达78.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9个百分点,草原生态恶化势头得到初步遏制,草原生态质量得到改善。(四)石漠化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明显自2008年国家实施石漠化治理试点以来,全省共65个县实施了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实施林草植被恢复、坡耕地整治与修复、小型水利水保配套工程等措施,石漠化土地扩张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2016年岩溶地区第三次石漠化监测结果与2011年第二次石漠化监测结果相比,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48.80万公顷,年均减少9.76万公顷。2010年至2020年,全省以小流域为单元,通过实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共治理560条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15万公顷。截至2
11、020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较2011年减少0.89万平方公里、减幅达8.12%,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五)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云南省国家公园管理条例。积极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截至2020年底,全省已建立362处各级自然保护地,极小种群物种保护全面推进,亚洲象、滇金丝猴、滇池金线肥、望天树、巧家五针松、华盖木、苏铁及兰科植物等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升,全省90%以上的重要生态系统和90%以上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相关指标位居全国第一。二、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多年
12、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全省重要生态系统基本进入良性循环,但是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不够,生态保护和修复系统性不足,生物多样性保护压力大的问题依然存在。(一)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不够、质量不高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差。部分地区森林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以次生林为主,纯林比例大,林分退化问题突出。草原底数不清,过度利用导致部分草原退化严重,生态功能不强。石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全省石漠化面积304.3万公顷,其中中重度以上石漠化面积159.7万公顷,石漠化治理形势依然严峻。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为100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5.56%,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生态风险隐患依然存在。森林草原火灾、极端灾
13、害天气、地质灾害、有害生物、外来物种入侵等易对局部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破坏,防治和应对难度大。(二)高原湖泊生态系统保护恢复难度大我省高原湖泊多属断陷型湖泊,水源补给主要依靠大气降水和汇水区形成的地表径流。九大高原湖泊汇水面积小,来水主要靠降雨地表径流补给,补给区集雨面积小,入湖河道源短流少,湖面蒸发量较大,湖泊水位不同程度下降。湖泊水体交换周期长,自净能力弱,抗干扰和自我修复能力不强。九大高原湖泊流域人口负荷大、围湖开发强度大,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入湖河流水质差,环湖截污治污不彻底、清污混流现象较为普遍,清水入湖难。输入物质在湖泊中积聚,污染负荷增加,污染控制难度大,水体富营养化治理难度大、成本
14、高。湖泊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九大高原湖泊中仍有5个湖泊的水质达不到国家In类水标准。(三)生态保护和修复系统性不足生态保护理念仍有差距。准确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沙作为生命共同体的内在机理和规律还不足,对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认识不到位,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传统思维仍然较重,落实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理念和要求还有差距。从要我保护向我要保护认识转变有较大差距。生态系统修复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的项目管理与制度体系尚不完善,部分生态工程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治理措施相对单一,从全局高度和系统角度统筹不足,没有按照生态要素系统谋划项目,各自为
15、战、各管一摊,甚至顾此失彼的现象仍然存在,系统规划、整体施策、部门联动、协调推进的综合保护治理体系和体制机制框架尚未形成。生态保护支撑能力有待提升。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监测监管能力仍然较弱,森林草原防火基础设施水平、外来物种防控能力仍然不高。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技术及模式单一,部分自然生态系统修复的主要机理和核心技术尚未取得突破。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不够广泛,对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的科技支撑作用不足。生态建设长期依赖政府投入,社会资本进入意愿不强,投资渠道较为单一,资金投入整体不足。(四)生物多样性保护压力依然较大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形势严峻。部分物种栖息地(生境)被侵占或破坏,种群数量下降和生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和控制。部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和大型野生动物的绝灭风险加大。人与动物的矛盾冲突不断,动物肇事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逐年上升。夕除物种入侵威胁大。据云南省外来入侵物种名录(2019版),云南省外来入侵物种441种4变种,其中I级恶性入侵类33种,11级严重入侵类82种,我省已成为我国外来生物入侵威胁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第二章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