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胆囊腺肌症分型、临床表现、发病机制、病理及影像学检查.docx
《临床胆囊腺肌症分型、临床表现、发病机制、病理及影像学检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胆囊腺肌症分型、临床表现、发病机制、病理及影像学检查.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临床胆囊腺肌症分型、临床表现、发病机制、病理及影像学检查胆囊腺肌症(gallbladderadenomyomatosis,GBA)是一种以胆囊腺体、肌层慢性增生,同时伴有黏膜上皮陷入肌层从而形成罗-阿窦(RokitanskyAschoffsinuses,RAS)为特征的非炎症性、非肿瘤性的良性疾病。1842Rokitansky教授在1842年提出明显的慢性胆囊炎会出现隐窝样结构,这些结构数目多,通常较小,开放口较窄。19051905年CarlAlbert1.udwigAschoff教授再次描述了这一概念,认为是假憩室,应该是1.USChka导管,这些憩室样结构就以两位病理学教授名字命名为Rok
2、itansky-AschoffSinuseso1960胆囊腺肌症(GBA)由Jutras等于1960年提出,发病率约为2.8%5%,且多见于中老年女性。GBA分型根据累及范围可分三种:局限型:胆囊壁局部明显增厚,多位于胆囊底部,常为单发,易被误为肿瘤,该型可分有内翻、外翻和中间位三种表现。节段型:胆囊壁部分节段增生,常导致胆囊环形狭窄,狭窄部壁厚2mm,边缘不规则。弥漫型:整个胆囊壁均有增生,超声表现为胆囊壁增厚,胆汁可进入罗-阿窦,增厚的胆囊壁内出现点状无回声,其内形成胆固醇结晶时可出现彗尾征。GBA临床症状与胆囊结石、胆囊炎极为相似,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及体征,体检偶然发现。部分患者表现恶心
3、、呕吐、上腹饱胀、右上腹隐痛、右肩部放射痛等。GBA发病机制GBA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外国学者JUTRAS等认为GBA是胆囊壁上一种组织成分发生过度增生的结果,它既不同于因炎症引起的疤痕组织增生,也不像肿瘤具有破坏性趋势。而多数学者认为GBA是由于胆囊黏膜增生、平滑肌增生、神经纤维异常增生而导致胆囊壁肥厚,同时增生黏膜上皮陷入肌层从而形成RAS。随着对GBA的进一步研究,有些学者提出了新观点:胆囊动力异常,胆汁流出受阻,囊内压力增高,导致黏膜陷入肌层而形成RAS。GBA病理GBA病理改变为胆囊黏膜、肌层增生,导致胆囊壁增厚,增厚的黏膜可突入或穿过肌层形成小囊,称罗一阿氏窦(Rokitansky-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临床 胆囊 腺肌症分型 临床表现 发病 机制 病理 影像 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