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23要点解读.docx
《中国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23要点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23要点解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国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23要点解读摘要药物可导致急性、慢性和特殊表型等目前已知的几乎所有类型的肝损伤。药物性肝损伤是临床上不明原因肝损伤的重要病因。由于缺乏特异性的诊断生物标志物,其在实践中的正确诊断充满挑战,尤其是在伴随基础肝病、多药联合治疗等复杂临床场景中。对不同药物导致肝损伤的风险因素、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全面了解,有助于临床医生及时识别、诊断和管理。尽管指南根据最新研究进展提供的循证医学证据制定,但应该意识到,在药物性肝损伤领域高质量证据有限,因此,对指南的解读应谨慎,临床医生应在指南框架下对个体患者采取最佳的诊疗策略。作为重要的药源性疾病,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Ii
2、verinjuryzDI1.I)不仅是临床上不明原因肝损伤和不明原因肝病的主要病因,也是新药研发失败、上市后增加警示以及撤市的重要原因。为更好地向临床医生和专业从业人员提供DI1.I识别、诊断和临床管理的专业指导,中国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23年版)(以下简称“指南”)已正式发布川。由于最新版指南涵盖的内容较多,本文仅对指南的诊断、治疗和相关临床问题方面的内容进行解读。一、关于诊断和鉴别诊断1 .急性DI1.I诊断时的肝脏生物化学阈值标准:纵观近年的国际指南,诊断急性DI1.I时肝脏生物化学需达到一定的阈值已成为普遍的共识2,3,4,5。其理由是,一方面,即便是药物导致了未达到目前建议阈值
3、标准的轻度肝酶升高,在多数情况下,是肝脏对药物暴露后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患者继续用药并不会导致严重的肝损伤,甚至可自行恢复正常,这种适应性反应不应归属于DI1.I的范畴;另一方面,目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1.D)在普通人群中的高发病率已成为全球突出的问题,由此导致的肝酶轻度升高成为普遍现象,但根据目前的数据,极少有NAF1.D患者的肝酶升高可达到目前建议的阈值标准。因此,提高诊断急性DI1.I时的肝脏生物化学阈值标准,可避免NAF1.D对DIU诊断的混淆或影响。该指南采纳了目前国际指南中相同的阈值标准,意味着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国内的观点已与国际接轨。鉴于DI1.I复杂的临床表型和肝损伤类型
4、,指南中特别强调,此阈值标准不适用于慢性和特殊表型DI1.I的临床诊断,仅适用于急性DI1.I时的诊断。2 .实践中的挑战和病史采集的重要性:在复杂的临床场景中,界定肝损伤归因于药物并准确建立DI1.I的诊断绝对是肝病领域最具挑战性的问题。其挑战性在于:(1)Dl1.l缺乏特异性的诊断生物标志物,目前仍是基于详细病史采集、临床症状和体征、血清生物化学、影像学和组织学等的排他性策略;(2)可导致几乎所有目前已知的急性、亚急性、慢性肝损伤类型,甚至特殊表型,缺乏特征性的临床和组织学表现;(3)报道可导致肝损伤的药物繁多,人群异质性复杂,同一药物可导致不同的肝损伤类型(表型),不同药物可导致相同的肝
5、损伤类型(表型);(4)实践中普遍伴随用药对诊断的影响,致很难确定真正的可疑药物;(5)伴随的基础肝病或其他全身疾病对诊断的影响,致很难界定肝损伤的真正病因;(6)鉴别诊断时,可能遗漏肝损伤或肝病的少见病因排查;(7)不同于其他肝病,DI1.I诊断流程中需因果关系评估,而目前因果关系评估方法的可靠性并不令人满意或缺乏外部验证。因此,DI1.I的诊断不仅是一种基于逻辑的科学推断,更是一门艺术,需要综合所有已获得的完整、详尽的病史和临床、实验室检查等信息,才能作出判断,这也凸显出在DI1.I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流程中,详细的关于可疑药物/伴随用药、疑似DI1.I事件的发生;演变、既往肝损伤/肝病史、伴
6、随疾病等病史采集的重要性。指南对此专门进行了强调,并提出了建议需采集的病史信息。3 .组织学检查的潜在价值:DI1.I的组织学几乎涵盖了肝脏病理改变的全部范畴,复杂多样,缺乏可明确区分于其他各类急慢性肝病的肝脏组织学特征性表现。正如指南中指出的,多数情况下无法仅依靠组织学独立做出DI1.I的诊断,但肝活组织检查可提供肝损伤组织学类型、范围及严重程度的大量信息,在鉴别诊断时具有重要价值。最近发表的一项前瞻队列的研究评估了肝穿刺检查在DI1.I诊断中的价值,研究者发现,组织学检查改变了68%患者的因果关系评分,38%患者的诊断确定性从不太确定变为高度确定,尤其对于伴有胆汁淤积或模棱两可的案例6。因
7、此,该项研究的重大意义在于明确了肝活组织检查对DI1.I因果关系评估、诊断和鉴别诊断综合评估中的价值。临床实践中,对于符合肝活组织检查指征者,建议按指南规范进行肝活组织检查,以利于明确诊断并准确评估组织学损伤和恢复情况,判断预后。4 .因果关系评估:因果关系评估是Dl1.I诊断流程中的重要和必要步骤。然而,一个现实的现状是,目前尚缺乏具有足够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的因果关系评估方法。尽管RUCAM量表本身存在缺陷,但由于可提供框架性指导,其仍是当前所有国际指南均推荐的因果关系评估方法2,345,7。近年来,一些新的方法被报道,如2016年更新的RUCAM量表和2022年提出的更新的电子因果关系
8、评估方法8,9。电子因果关系评估方法是在RUCAM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并利用美国和西班牙Dl1.l协作网络的数据、已发表的文献和迭代计算机建模而建立。根据报道,其诊断效能整体上和RUCAM量表类似,但与专家意见的总体一致性更好,对检测极端诊断类别(极可能/高度可能;不可能/排除)Dl1.l患者时的灵敏度更高。而且,理论上,该方法会随着DI1.l临床数据的不断更新,有望进一步提高诊断的效能。然而,值得思考的是,由于缺乏设计良好的大样本前瞻队列的外部验证,而且,这些报道的新方法均是在经典的RUCAM量表基础上进行的更新或修订,是否能真正取得突破,进一步提高因果关系评估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克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药物性 损伤 诊治 指南 2023 要点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