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氨-氢”能源路线实现碳中和的机遇与挑战.docx
《中国发展“氨-氢”能源路线实现碳中和的机遇与挑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发展“氨-氢”能源路线实现碳中和的机遇与挑战.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一、我国氢能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氢能具有绿色、高效、无碳排放和应用范围广等优势,发展氢能于2019年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也于2021年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利用氢能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最可行途径之一,因此,发展氢能产业势在必行。据国际能源署预计,按照可持续发展路线,2040年全球“绿氢和蓝氢的需求将达7500万吨。然而,若要实现氢能产业的大规模应用,其面临的挑战主要是低成本高效能的燃料电池技术和安全高效的氢气储运技术。其中氢气储运难和安全性差是制约氢能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首先,
2、氢气因体积能量密度低需3570MPa的高压储运,导致氢气的储运成本高;其次,根据我国2019年发布的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预计,2050年将建成1万座加氢站,按每座加氢站1500万3000万元的建设成本估算,需投入高达1500亿3000亿元,基建成本高;第三,2019年在挪威、韩国等国家20天内连续发生的三起因氢气储罐泄露引起的爆炸事故,暴露了氢气易燃易爆、本质安全性弱的缺点。因此,要突破氢能产业发展的瓶颈,亟需结合中国能源及产业结构特点,发展成熟、安全、高效的特色储运氢的路线及其配套产业链。二、氨为突破氢能产业瓶颈提供了可行的解决途径氨(NH3)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的化工原料,广泛用
3、于化肥、环保、军事、制冷等领域。同时,氨作为高效储氢介质具有显著优势。高能量密度:氨的体积能量密度达约13.6MJ-1.S11.液氨=4.91.高压氢(35.0MPa)=120O1.常温常压氢。液化储运成本低:氨只需加压至1.oMPa即可以液态形式储运,一辆液氨槽罐车载氨量可达301(约含5.291氢),载氢量较长管拖车运氢(载氢量不到400kg)提高1个数量级,因此运氨成本(约0.001元kgkmD也较运氢成本(0.020.10元kg,kmD呈数量级降低。无碳储能:氨成熟的技术体系和标准规范及低成本合成、存储和运输,可实现季节性、远距离、“无碳化的“氨-氢储能,且有研究表明,在目前主要研究的
4、几类电制液体燃料技术(液氢、液氨、液化天然气、甲醇、有机液态储氢)中,电制氨的成本最低,效率仅次于电制液氨。安全性高:氨的火灾危险性仅为乙类,具有较氢气(4%76%)更安全的爆炸极限(16%25%),其刺激性气味是可靠的警报信号。因此,发展以氨为储氢介质有望解决传统高压储运氢的难题。众所周知,合成氨已有一百多年发展历史,针对氨的生产、储运及使用已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行业标准及安全规范。我国是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但因光伏、风电和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存在间歇性、波动性和季节性等缺点,导致存在大量“弃风、弃光和弃水现象。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我国2018年全年“三弃电量高达l023XIe)UkWh
5、,尤其主要集中在西北、华北、西南等地区。探索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光解/电解水制氢耦合合成氨技术,可实现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消纳和调峰,实现低成本、跨地域长距离存储和运输,并与丰富的氨下游产业相结合。例如,初步估算表明,利用氨作为储氢介质具有显著经济性,一是如果采用氨分解制氢现场为加氢站供氢,可将加氢站的加氢成本降至35元-kg1以下。二是若开发耦合氨制氢-氢燃料电池的间接氨燃料电池技术,实现用户终端“氨变电,发电成本约1元(kWh尸或100km车用燃料成本约25元,并使现有氢燃料电池系统的续航能力提升近1倍。三是若采用氨作为车用燃料加注,加油站仅需稍加改造即可用于加氨,加氨站的改建成本较加氢站的建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发展 能源 路线 实现 中和 机遇 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