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岂相契——宋代地方官祈雨的一个侧面.docx
《天人岂相契——宋代地方官祈雨的一个侧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人岂相契——宋代地方官祈雨的一个侧面.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天人置a契宋代地方W祈三的一个侧面祈雨是宋代地方官员应对旱灾的一种重要手段。以往学者多将祈雨视为是一种具有强烈政治文化意义及社会功能的行为,故以祈雨作为讨论人神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切入点。本文从人与自然的角度出发,梳理宋代官员们应对祷雨无果的方式、他们所遭遇的出乎祈雨程序之外的事件,并探讨他们对祈雨局限性有哪些认识以及他们遇旱祈雨的原因。这既是宋代地方官员祈雨的一个侧面,也是当时人和自然关系的一个面相。“天人”并非总“相契”在天人感应观念笼罩下的宋代社会,祈雨活动中却“天人并非总相契”,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祈雨无果;二是祈祷过程中遭遇各种出乎程序之外的事件。祈雨无果方面。宋代地方官员虽然通
2、常在旱时举行祈雨仪式,以期雨降,但祈后的结果,一是短时间内出现降雨且全境雨沛;二是有降雨,但雨量不足或未及全境;三是无降雨。最理想的是第一种情况,但多数情况下,他们祈雨后面临的是后两种情况,因此他们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来应对这一窘境。具体做法大体有:1.继续向祈祷无应的神祈祷:2.寻找新的祈祷对象;3.尝试其他祈雨法;4.行德政令天回意、降雨消灾;5.清朝廷为当地祈雨;6.由之前未亲祷的地方长官或是有德、有术之人祈雨;7.号召境内各阶层反省;8.自焚;9.毁神像或祠庙;10.乞朝廷罢免。多数官员在祈雨无应后会继续祈雨,具体方式即选13。典型的如元丰元年(1078)曾巩知福州,五月率吏士分祷诸佛祠
3、,迎神像及建道场祈雨,因效果不佳,随后陆续祷鲜溪,属吏土裙群望:祭后土、筑坛祭龙;行蜥蜴求雨法;祷未祷诸祠;率吏土清水;等等。与此同时,官员们还可行4或5。之前未亲祷的地方长官,或有德有术的官民也可能参与祈雨。宣和中,赵鼎臣知邓州,当地祈雨无应后他亲赴骑立山祷雨请水;景定间,衢州郡守谢奕中祷雨久未应,以司户陈介“纯笃,嘱其祈雨:岳州崇阳旱,邑宰祷群祠无应,请村巫周狗师祷雨。此外,号召境内各阶层反省实际是将修己省愆的实践主体由官员个体扩展至当地全民,有浓厚的教化色彩地方官员自焚求雨的事件,汉代即有,北宋雍熙问,莫县令赵灵运曾用此法求雨,但南宋则有官员否定该法,赵崇度签书复州判官,即言当地一老兵欲
4、自焚以致雨的做法是“狂性惑众工而捣毁了祠庙和神像的官员,仍需想其他办法应对旱灾。地方官以祈雨无应为由乞罢,有因灾异而引咎辞职之意,但朝廷通常不会批准,这个过程也具有展现君臣互相信任的意义。再看官员们在祈雨过程中时遇到的祈雨程序之外的事件。是祈雨前。常见的是因气象变化快,在官员决定祷雨而未祷之际,天己降雨。他们当时可能正撰祈雨文,或斋戒以次Fl祭龙,或迎观音未入州治之时,或甫燎熏,等等。由此他们亦可跳过繁琐的祈祷仪式,直接谢神赐雨。若干旱发生在暖冬、秋冬或冬春交替之际,处雨雪分界线上及以北的地区可能降雪、降雨,或雨雪交加,当地官员向神祷雨雪。周必大曾撰祈雨雪文,然未及祷神,天已降雪,所作祝文亦作
5、废。二是祈雨中。这个阶段可能突然降雨,打乱祈雨程序。至道元年(995)六月,歙州军事判官王挺之赴龙湫祈雨,投辞未竟,云气已作,雷雨继之”。元符元年(1098),福州知州温益率僚属祷雨,读祝文未毕即降雨。有时朝旨与地方雨场状况不符,乾道九年(1173)秋,吉州雨潦成灾,上级却要求当地祈雨,故当地官府在官廨小厅祈晴,又在大厅祷雨。祈雨间还曾出现悲剧,元祐问某太守用闭纵法”祈雨,“令昼阖子城南门,不得启,民莫晓也,结果发生火灾,居者不得出,救者不得入,民屋尽焚工三是祈雨后。意外事件也颇多。陈耆卿裙神后因降雨少,准备再祷,然酒肴未共,惠泽先需”。他们在冬春祈雨,还可能祈雨得雪。元祐六年(1091)苏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天人 相契 宋代 地方官 祈雨 一个 侧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