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雷地区风电场架空集电线路防雷改造与技术创新.docx
《多雷地区风电场架空集电线路防雷改造与技术创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雷地区风电场架空集电线路防雷改造与技术创新.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摘要:随着国内山地风电场建设,山地多雷地区风电场内35kV集电线路每年雷雨季节因雷击跳闸的故障已成为较普遍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部分风电项目防雷技改及运行的效果进行分析,阐述场内集电线路防雷技术创新实践。关键词:架空集电线路防雷改造1、引言风电场由于其特殊的野外工况条件,场内架空输电线路路径基本在山脊上,由于35kV架空集电线路的防雷标准滞后的问题造成这种特殊的工况下防雷措施存在一定的瑕疵,例如铁塔塔型落后、地线保护角过大、线路避雷器设计通流量偏小等问题在风电行业较为普遍,由此导致的风电场架空集电线路因雷跳闸率居高不下;现有设计虽然满足现行35kV防雷标准,但又存在与风场需求相悖的矛盾,集电线路防
2、雷改造是否需要技术创新?怎样创新才能有效降低风电场的雷击概率?本文通过对风电场集电线路的防雷改造及运行效果进行介绍,提出对风电场线路防雷保护的新思路并促进风电防雷标准体系的完善。2、风电场雷击跳闸案例某项目位于湖南省郴州市附近,郴州地区是湖南省雷暴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2019年发布的当地雷暴日为61.5天,属多雷区;根据近30年平均雷暴数据显示,每年雷暴日活跃周期从每年4-8月份。图1:湖南地区宙电活动分布示意图图2:湖南地区30年平均雷暴活动月份分布雷电活跃的月份与项目每年遭受雷击导致停电跳闸的周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2018年上半年集电线路因雷跳闸9次,以7月13日一次雷暴引起的两条线路跳闸
3、为例:1)15:001#集电线路过流保护I段动作跳312开关套保护装置和故障录波,雷击时AB相最大电流1#集电线路为3.876A,经过约220ms延时跳闸(1#集电线路过流I段保护定值为2.3A.延时0.15S),超过过流一段动作电流;判断1#集电线路发生的是雷击引起的AB相间短路瞬时故障并在释放对地放电电流引起37#风机终端塔A相避雷器外表复合绝缘破裂,保护动作正确,跳闸正确。2)15:042#集电线路过流保护I段动作跳311开关套保护装置和故障录波,雷击时AB相最大电流1#集电线路为5.343A,经过约222ms延时跳闸(2#集电线路过流I段保护定值为2.75A.延时0.15S),超过过流
4、一段动作电流;判断2#集电线路发生的是雷击引起的AB相间短路瞬时故障并在释放对地放电电流引起31#风机终端塔B相避雷器外表复合绝缘破裂,保护动作正确,跳闸正确。图3:1#集电线路故障录波图图4:2#集电线路故障录波图图5:1#集电线路保护装置图6:2#集电线路保护装置图7:1#线37#风机终端塔A相避雷器图8:2#线31#风机终端塔B相避雷器2.1 雷击原因分析造成风电场架空集电线路雷击的原因从结果上考虑是避雷器损坏造成的,但现有防雷配置符合35kV架空集电线路的防雷设计规范。现有风场的防雷配置为场内升压站采用双独立避雷针作为主变压器的直击雷防护措施、3条架空集电线路在进升压站门型架配置有YH
5、5W51/134型避雷器;单、双回线采用A字形铁塔单地线20。保护角配置。如防雷设计符合标准每年仍存在多次雷击的情况,说明现有防雷配置不满足风电场防雷需求,雷击的原因属于防雷配置过低造成。2.2 标准因素现行的35kV架空集电线路防雷设计要求在风电场进站的避雷器通流量设置一般是5kA,终端塔的避雷器通流量设置也是5kA;这就意味着设计单位对风电场区域的架空集电线路可预期最大侵入雷电流是5kA,实际情况肯定不是固定的电流;为此,我们对风电场周边的雷电流强度数据进行采集。据风电场半径15公里范围内闪电强度统计结果显示(图9),正闪强度(图9a)主要集中在5-25kA之间,累计占比72.73%o其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区 电场 架空 线路 防雷 改造 技术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