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解析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专题0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1【真题来源】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真题题文】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A.实录历史事实B.提升周王权威C.维护等级秩序D.强调文化差异【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是礼治社会,礼仪是一个国家或者个人最高的行为准则,楚国
2、国君自立为王并没有得到周天子的册封,当然,也不可能得到重视“礼仪”的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肯定。孔子编撰春秋是为了明确等级制度上下尊卑关系,以稳定社会,达到社会和谐,如果孔子承认了楚国国君为王的实事,那么也就代表孔子自己先违背了自己遵从的“礼所以在孔子改春秋时一直称楚国国王为楚子、楚人,综上可知孔子此举目的是维护等级秩序,C项正确;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孔子此举目的并非实录历史事实,排除A项;孔子编撰春秋坚持称楚王为“楚子”,无法达到提升周王权威的效果,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将各诸侯国的文化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强调文化差异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春秋政治变动和孔子思想,属于
3、目的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借助所学知识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命题方向】以孔子对春秋时期分封制的态度材料为依托,客观地理解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主张。【得分要点】孔子的思想和教育文化贡献(1)伦理观念:核心观念是“仁”,意为关爱他人。(2)治国理念: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教育成就: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3)文化贡献: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对夏、商、西周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弟子及再传
4、弟子整理成的论语当中。2【真题来源】浙江省2023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真题题文】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锌,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A.铁犁锌用灌钢法制成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答案】C【试题解析】根据材料“战国铁犁锌,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可知,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C项正确;灌钢法是南北朝出现,排除A项;公元前15世纪小亚细亚赫梯人最早掌握冶铁技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牛耕,排除D项。故选C项。【命题意图】
5、本题考查先秦经济,属于推断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借助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命题方向】以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锌为依托,辩证、客观地理解中国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的进步。【得分要点】中国古代的冶铁业的发展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这一领域众多的发明创造,如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铁器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昼圃星阈3【真题来源】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真题题文】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
6、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B.井田制度的繁荣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D.商业活动的衰退【答案】C碗蛔/【试题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内容是小农生生产生活的景象,这一观点是孟子提出的,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能够提出这一观点是因为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极大发展,使小农生产取代了井田制下集体生产,C项正确;休养生息政策是源于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观点,排
7、除A项;这一时期井田制走向瓦解,排除B项;这一时期,工商食官不断崩溃,私营工商业不断发展,商业活动较之前而言是发展的,排除D项。故选C项。【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战国经济,属于背景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借助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命题方向】以孟子言论为依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得分要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政治:诸侯纷争与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诸侯争霸战争、兼并战争频繁,统一趋势加强。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各民族的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形成。经济: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上层建筑变革
8、,各国的变法成为潮流,尤以商鞅变法最为彻底、效果最为显著。思想文化:孔子、老子与百家争鸣面对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孔子和老子就社会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更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社会现实问题,彼此论战辩驳。圃阖凰画4【真题来源】2023年高考新课标卷(五省)【真题题文】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A. “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答案】
9、A【试题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体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出自荀子的性恶,意为对人民施以教化,使其明礼,用礼仪规范对其起到教化的作用。在礼仪教化的同时制定法律,对于违反礼仪教化的人予以制裁。用重刑法来禁止人们犯罪。使天下人能够符合治理要求,做守法良民。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思想,治国理政要“隆礼”“重罚”,要求统治者要抓住这根本问题,“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以此达到天下有序、社会稳定的目的,所以A
10、项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A项正确;“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出自孟子孟子离娄上,意为即使有尧舜的学说,如果不以仁政为法度,也就不能治理好天下,与材料设问不符,排除B项;“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出自孔子论语为政,意为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与材料设问不符,排除C项;“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出自老子道经第十九章,意为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与材料设问
11、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战国百家争鸣,属于正向思维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方向】以百家争鸣中的各家主张为依托,分析判断荀子、韩非、李斯的共同主张。【得分要点】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 .儒家:代表:孟子和荀子。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2 .道家:代表:庄子,崇尚逍遥自由。3 .墨家:代表:墨子,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4 .法家:代表: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5 .阴阳家:代
12、表:邹衍,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BSSH5【真题来源】2023年高考湖南卷【真题题文】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答案】AF【试题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与关东六国多用其宗族及国人不同,秦国的相主要来源于各诸侯国,说明当时秦国的官僚体制相对完善,并
13、非采取世袭制,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秦国的用人政策改变,排除B项;战国时期宗法制遭到冲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六国的相的出身及派别,因此排挤一词无法得出,排除D项。故选A项。【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秦朝统一的原因,属于推断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借助所学知识分析推断材料信息主旨的能力。【命题方向】以数代秦王所用秦相的来源为依托,辩证、客观地理解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得分要点】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1)主观愿望: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2)客观条件: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3)地理位置: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4)主观努力:秦王励精图治
14、,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5)秦国的强大:商鞅变法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近年真题对比三年考情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及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一方面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使私田大量出现,井田制瓦解,各国通过改革变法确立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基本形成;冶铸业、纺织业发展;.商业活跃,出现私商和著名大商人;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政治上:周天子王权衰落,诸侯争霸混战,分封制、礼乐制被破坏;各国纷纷延揽人才,改革变法,以增强国力;出现统一趋势。文化上:私人讲学风气兴盛,出现“百家争鸣局面,诸子百家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源头。春秋战国时
15、期的历史是全国卷和新课标卷以及自主命题省、市必考的知识点,2021年的全国卷、天津卷和2022年的全国甲卷以及2022年的山东卷、湖南卷都考查到了百家争鸣的内容。2023年的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课标卷和浙江1月高考卷分别从分封制遭到破坏、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百家争鸣等角度命题,表现为进步拓宽了命题角度和命题涉及领域。典型真题回顾1.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甲卷)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A.孔子B.老子C.韩非D.墨子【答案】B【解析】材料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体现了当时人与自然的和谐,反映了老子“顺应自然”的思想,“百姓无事”“帝何德于我哉反映了百姓生活较少受到干预,反映了“无为”的思想,B项正确;孔子主张仁、礼、以德治国,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A项;韩非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主张法治,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C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2. (2022年山东卷.)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