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普罗文学的生成与发展.docx
《哈尔滨普罗文学的生成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尔滨普罗文学的生成与发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哈尔滨普罗文学的生成与发展【摘要】哈尔滨普罗文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是东北新文学在无产阶级文化思潮下发生新变而呈现出的文学形态,同时也涵盖本埠所译介的苏俄文学。灿星周刊于1928年诞生于哈尔滨,以发表无产阶级文学和译介苏俄文学著称。本文选取灿星周刊为该时期哈尔滨普罗文学代表,围绕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现代传媒、苏俄文化三个层面的影响,探究其文学生成发展的成因与影响。【关键词】:普罗文学;哈尔滨;灿星;苏俄文学一、哈尔滨普罗文学之溯源无产阶级文化思潮东北新文学在继承“五四”文学传统与孕育革命文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诞生伊始便承继关内“五四”新文学的创作模式与审美标准,并积极学习借鉴外来文学
2、思想与表现方式。1923年以后,东北地区受关内文学思潮影响,相继出现一批进步的文学团体,同人社团与其代表刊物相辅相成,通过群体性的文学实践诉诸东北文坛风格的转变与社会革新。1928年东北易帜后,伴随左翼文化思潮的兴起,东北新文学开始呈现鲜明的革命倾向,并在本土文化语境下孕育出普罗文学的地域性特质。(一)东北地区无产阶级文化思潮的兴起自1926年起,关内革命势力逐渐向东北文坛渗透,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在革命思想引领下集聚,并以文学社团的形式向东北地区辐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奉天的“关外社”应运而生。其出版的刊物关外代表了1928年东北新文艺运动1,并在创刊后期鲜明地高举无产阶级文学旗帜。由于所刊载的内
3、容赤化色彩较强,关外的发刊历程饱受阻碍,最终被迫停刊。但无产阶级文学思潮仍如火如荼地发展,1928至1930年间,奉天先后发表冰花北国翻飞现实等定期刊物。哈尔滨的进步刊物则以国际协报所设副刊为代表,如绿野灿星禧蕾等。青年知识分子通过这些刊物参与进无产阶级文学的创作与传播,从而推动20世纪20年代普罗文学思潮兴起与发展。东北新文学在20年代兴起、发展与更迭的过程也与该时期的文学理论建设息息相关。受普列汉诺夫和“拉普”的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影响,普罗文学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便成为沈阳一带文学的主流。黑龙江地区的文学理论则相对落后,但仍呈现社会革新和阶级革命的进步主义倾向,这在哈尔滨地区尤为鲜明。青年
4、知识分子安怀音在1923年接连发表文学与实势和文学家和革命家两篇理论文章,从文学的社会功用角度强调作家的责任感,提倡革命文学,以其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为社会民众改造社会提供鼓舞,其核心思想遥指“普罗大众”的创作理念。之后,中共党员楚图南于1929年在其创办的灿星上发表读史记,又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文学理论。作者将史记的创作动机引向对君主的批判,“寄托着著者遥深伟大的情思,袭击着凶残暴戾的权威的黑影,暗示并股荡着一切自由解放的热情和活力”2,以“自由解放”等进步思想为史记的传统理念赋新意,虽有些许偏颇不当,但对宣传阶级斗争,提倡革命文艺等方面仍发挥着积极作用。总体上,20世纪20年代的黑龙江地区乃至东
5、北地区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学对于改造社会的鼓舞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融入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引导东北新文学从“五四”文学传统向革命文学转变。由于地域性文化语境的影响,黑龙江地区的革命文学与关内地区相比,在叙事模式与审美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分野。其中,哈尔滨普罗文学因其“红色文化枢纽”的地缘优势,而呈现迥异于“革命浪漫主义”的叙事模式。(二)东北新文学形态下“普罗”范式的突破早期的普罗文学以“革命+恋爱”模式化书写为显著特征。以蒋光慈为代表的海外留学知识分子因袭“五四”文学传统,聚焦革命文学中“革命”与“恋爱”的二元对立结构,从而构筑起非经验的、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革命世界。20年代普罗文学的创作实践中,
6、小说结构方式无外乎“革命”与“恋爱”的拼凑、冲突乃至融合3,从而落于“革命浪漫主义”的窠臼。相较于关内地区“革命+恋爱”的叙事模式,哈尔滨的普罗文学则展现出浅显朴实的风格特征与忧患意识的情志抒写。灿星所刊载的作品诠释了哈尔滨普罗文学自然质朴、直率浅显的审美特征,如均风的乌鸦讲述了青年外出游行遇见从江岸飞来的乌鸦,以拟人的方式通过乌鸦与人的对话,表达其不愿意留在江南而向往艰难困苦的塞外,“函有战意的苦门的春的塞外,有我愿意的巨风黄沙,觉在这里高翔大唱才能追求真实的生意”2以凝练直白的语言和清晰简练的情节渲染革命的热诚,融合了抗争精神与对社会的希冀。同时,灿星的普罗文学也呈现出鲜明的阶级矛盾冲突,
7、折射出创作者的忧患意识。如浮生的十字街头可怜的马四、鸣千的菜汤以及一些苏俄译介的契诃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在叙事风格上,哈尔滨普罗文学通常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以进步青年“我”的视角投射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在情节中,设置与之相对立的资本家、地主、军阀等剥削阶级,以此深化阶级意识下人物典型的塑造。此外,灿星所登载的刊物在书写阶级意识的同时也涵盖个体人生的体悟与内心情感的抒发,这源于“五四”文学传统中“为人生”的创作理念。如玫篌的爱的落红哀愁、逢汉苦酒爱的创伤、朱锡后寂寞的诗等,介于早期东北文学对文体划分模棱两可,这些作品依篇幅结构可分为诗歌、散文两类,思想内涵上多以自我意识为抒写对象,展现内心的苦闷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哈尔滨 普罗 文学 生成 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