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彻草原的交响音诗——浅析交响音诗《壮美的牧歌》民族交响特征.docx
《响彻草原的交响音诗——浅析交响音诗《壮美的牧歌》民族交响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响彻草原的交响音诗——浅析交响音诗《壮美的牧歌》民族交响特征.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响彻草原的交响音诗一浅析交响音诗壮美的牧歌民族交响特征内蒙古的长调民歌牧歌是一首非常经典的中国民族风格的作品,这首民歌素材于1953年,由我国著名作曲家沙汉昆创作成小提琴独奏曲,1956年由作曲家瞿希贤改编成无伴奏混声合唱。2006年,该民歌主题被作曲家李世相选中,创作成一首交响音诗作品壮美的牧歌。作品是应2006年内蒙古昭君草原文化节组委会之邀,为这台晚会写一首大型的开场音乐。该作品是一首单一主题发展而成的复三部曲式的交响音诗。作品气势恢宏,将牧歌主题演绎得广阔壮美。交响音诗;民族交响曲;创作特征内蒙古的长调民歌牧歌是一首非常经典的中国民族风格的作品,这首民歌素材于1953年由我国著名作曲家
2、沙汉昆创作成小提琴独奏曲,1956年由作曲家瞿希贤改编成无伴奏混声合唱。2006年,该民歌主题被作曲家李世相选中,创作成一首交响音诗作品壮美的牧歌。交响音诗壮美的牧歌是作曲家李世相的交响乐作品之一,该作品首创于2006年春,是应2006年内蒙古昭君草原文化节组委会之邀,为这台晚会写一首大型的开场音乐。在接到这个邀请后,李世相开始构思自己的这部作品,首先,确定了作品的题材,选择牧歌,之后,作曲家就考虑如何将牧歌这首蒙古族民歌创作的具有交响性,这样既符合蒙古族民族特点又具有大气恢弘的交响性。很快作品的题材、体裁都确定了,作曲家用短短的时间就完成了作品的乐队总谱,并在昭君草原文化节进行首演。2007
3、年春,为迎接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建院50年校庆,该作品经过作曲家的乂一次精雕细琢在50年校庆的器乐专场晚会上又一次以崭新的面貌与观众见面。至此之后,作品在许多大型的交响乐晚会中经常上演并得到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牧歌,原本是声乐的体裁种类之一。中国和外国都有,大多流行与民间,不过中国的牧歌与外国的牧歌各有不同的含义,其来源与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1(364)我国的牧歌是民族民间音乐中的民歌形式之一,广泛流传于以畜牧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和一些汉族地区。由于牧民在放牧时生活形式单一,日常生活比较单调、乏味、枯燥,周围的环境单一、空旷,缺乏娱乐性。因此,牧民们在放牧时便随口歌唱,以歌唱的方式来排遣内
4、心的寂寞和烦闷,表达和抒发内心的感情,唱出心中的喜悦和忧愁。牧歌的内容大多是用来表现放牧的生活,赞美家乡、草原、蓝天,歌唱爱情、婚姻、牛羊等。由于这些畜牧业为主地区多为辽一望无际的草原,天高地宽视野开阔,所以牧歌的旋律大都悠长、宽广、高亢。交响音诗是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该体裁脱胎于19世纪的音乐会序曲,强调作品的诗意和哲理性。交响诗常根据奏鸣曲式的原则自由发挥,形式不拘一格,是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李斯特所创,作品题材多以历史事迹、诗歌、绘画、戏剧等为素材,创作中常常采用单一主题变形的创作手法,塑造出标题音乐内容的艺术形象。交响音诗壮美的牧歌是一首单一主题发展而成的复三部曲式的交响音诗。作品
5、气势恢宏,将牧歌主题演绎的广阔壮美。一、作品结构浅析壮美的牧歌是一首带有引子、尾声的复三部曲式(图示1)。图示1:作品的引子部分由两个意境组成,首先采用采用哼鸣的手法,乐队队员分两个声部演唱北朝民歌敕勒川,作曲家将音符时值放慢拉长,营造了一种草原深远、古老、辽阔的意境。将听者直接带入草原的画面中。接着用密集的音形起伏的手法描写了微风吹拂草地的情景。展现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画面。作品的首部,采用单三部的曲式结构,主题旋律以悠扬舒展的线条,交响乐队运用长调自由的演唱风格将主题演奏出来,仿佛微风吹动着牧草,牧草随风摆动,牧草线条的优美与音乐旋律融为一体,展现了草原牧草的丰美。在五小节短小的连接之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壮美的牧歌 响彻 草原 响音 浅析 壮美 牧歌 民族 交响 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