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21中国文化概论自考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321中国文化概论自考复习资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说明1、广义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建并赖以生存的物质及精神存在的总和。广义文化是及人类及人类的创建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建和精神创建的全部。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合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视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验史传承累积凝合的
2、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留意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3、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建的一切供应应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它是写成的典籍或成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的纯粹的思想观念的产物。4、文化内涵: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5、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6、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记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
3、化事象。文化事象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文化事象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相识产物。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看法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及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肯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9、文化政策:指肯定时代、肯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10、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
4、异及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记之一。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丢失其显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由于每种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同等的地位。11、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及国情为基础。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12、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
5、共同创建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13、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肯定的稳固性和持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14、天下观念:分裂及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大体从商朝起先,王朝就己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实行不同的政治策略;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特别明晰。以后历朝历代的荒地,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最求统一,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长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起过重要作用。15、新石器
6、时代:距今约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运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16、三是五帝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闻时代。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独创者。五帝的人物则有相当的确定性。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五帝的话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通过考古发掘和人类文化学探讨证明,五帝传闻并不完全是后人的向壁虚构,它映现着某种历史真实。17、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但也有前后的变更。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老师,他们或是安静地思索,或是广招门徒。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土,他们的思想基础一般在春秋时业经
7、前辈创立,他们的作为是在学派间的争论中,捍卫并发展本学派的主见。所以前期的著作多是对老师或创始人思想的语录,后期则多是争论的论说。2.诸子百家刚好代的互动和相互选择。各学派都在不断调整和深化自己的理论,努力适应着社会的要求。学派及学派之间也不断地在相互争鸣中相互汲取、相互影响。18、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后期的墨家学派及庄子的某些理论,及这个学派也有亲密关系。邓析当年特地帮人诉讼,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狡辩术取胜,到公孙龙、惠施则有所谓离坚白、合同异之争,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及实际(即名及实)的关系问题,有很剧烈的思辩色调。这一派的学说也是
8、随着战国的结束而消逝了,随着近代西方哲学的输入,人们才重新相识到它的价值。19、西域:狭义的西域指新疆地区,天山南北当时分布着大小36个国家,文明水准相当高。广义的西域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一部分。20、察举制: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有很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21、永嘉之乱:八王之乱时,混战中的诸王招引匈奴乌桓、鲜卑贵族助战,大河南北从今成为匈奴鲜卑人的世界。晋永嘉二年(308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汉。永嘉五年(311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22、三省六部制:隋朝在中心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
9、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诏书起草,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隋称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同执宰相之职。并非必要,但在黄帝心目中不仅必要,而且特别重要。23、一条鞭法:明朝万历年间曾有过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即一条鞭法。那是中唐两税法的接着,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续。24、摊丁入亩:一条鞭法在清朝进而变为”摊丁入亩-丁指丁银,即人头税,摊丁入亩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
10、额为准,将丁银摊到人家所占的地亩中去征收赋税,实际是取消了人头税。因为康熙五十年以后诞生的人口不纳税,肯定程度上也刺激了人口的增长。赋税制改革对经济的发展是有好处的,明清特殊是清朝中期以后的社会发展,是受惠于康熙雍正年间的改制的。但不论是一条鞭法还是摊丁入亩,都不过是两税法的持续,其立意不过是在国家税源日趋枯竭的状况下增加朝廷收入,其政治观念的内涵仍未摆脱重农主义范畴25、乾嘉学派:明朝的灭亡,告知人们不能只是空谈性理,还应当博学以致用,所以考据之学慢慢兴盛起来,学者们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大量的考订、校勘、辑佚、辨伪和注解工作,整理了一大批文献,这样的工作在乾隆、嘉庆年间特殊兴盛,所以称之为乾
11、嘉学派。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一、简述、文化名称的来源。答:(1)关于文的说明: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文的引申义:在人类认知领域,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及表示先天素养的质相对;在政治领域,、文引申为、文治教化,主见利用礼乐教化提高人们的修养而使国家安定,及诉诸军事折服他国的武功相对;在天文和人文的区分上,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2)关于化的说明:化的本义是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3)文化合起来的说明: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及精神、物质的创建。二、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答:(1)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
12、族共同创建了上古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2)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有很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3)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合各民族文化的作用。三、什么是两个文化层面,它们的相互关系如何?答: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及底层文化。(1)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及上层文人所创建、拥有的文化。(2)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靠于统治阶级的广袤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建、拥有的文化。(3)两个文化层面的关系:两个文化层面就其来源,都是原始文化的传
13、承,它们虽在后代有所分化,产生了差异甚至对立,但深究其内在的精神又相互关联、相互补充。民族文化及国别文化都是由这两个文化层面联合构成的。两个文化层面缺一不成其为完整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两个层面文化精华的苦奉。四、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答:(1)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以文化的特质变更为前提,用有关文化的重大事务和典籍事象为界限,文化流变的历史阶段划分是可以操作的。(2)我们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应当从两个方面来相识: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在肯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其次,文化
14、是在历时传承的过程中积淀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五、简述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古代文化的区分。答: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六、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是什么?答:中国文化概论课立足于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和阐释。在中国文化领域里,它不仅要关注一切上层文化的探讨成果,也要探讨吸取底层民俗文化的诸多成果。它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学问和基本理论课程,是中国传
15、统文化学的人门课程。七、简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答:(1)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中国文化概论在文化的外延问题上及大文化的概念一样,但在对详细问题的论述上尽量留意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动身。(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本课程所阐述的地理环境,是就曾经影响中华文化发生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概况而言,不是某一个历史时期详细地理环境的描述。(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确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文化发展本当有自己的分期,但是由于文化发展及中国通史的基本一样性,本课程阐述历史发展脉络仍按朝代分期。(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学问。本课程采纳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及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八、简述我国历史上困难的人口分布。答:(1)历史上,青藏高原地区曾居住过吐藩和羌人。靠近青海地区羌族人居住较多,一部分居住在黄河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吐藩民族主要居住在今西藏地区。(2)西南地区崇山峻岭,地势困难,是古代所谓西南夷杂居的地区。(3)四川盆地,盆地的四周是林立的高山,居民成分困难。南面大体属于西南夷;北面是大巴山地区的古巴人、氐人、羌人分布的地区。(4)黄土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居住过蒙古人等。(5)东北居住着很多以狩猎和耕种为生的民族。几个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人群,如契丹、金人、满族等,都起源于这一地域。(6)珠江水系和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