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报刊对祈雨的态度与认知——以《苏州明报》为例.docx
《民国时期报刊对祈雨的态度与认知——以《苏州明报》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国时期报刊对祈雨的态度与认知——以《苏州明报》为例.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民国时期报W对祈雨僦度与认知一以苏州明报为例中国古代社会,面对旱灾,官方、民间会举行祈雨活动。苏州祈雨活动盛行,一般在龙王庙、观音庙、城隍庙、其他神灵和已故乡贤名宦的祠庙进行1。祈雨作为传统文化模式延续至民国时期。报刊作为知识分子发表言论的主要阵地,多次表明态度与认知。目前,学界关于民国时期报刊对祈雨的态度与认知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报刊对祈雨进行猛烈批判,并宣传科学知识和倡导社会改良2-3;报刊对祈雨除了批判之外,还有理解和深入思考4-5。但学界未全面、系统分析报刊对祈雨持不同态度的原因、消解祈雨的建议。有鉴于此,笔者尝试在前人研窕的基础上,考察民国时期在苏州有重要影响的苏州明报对祈雨的态
2、度及其原因,着重分析苏州明报消解祈雨的建议,进而探讨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斧正。1对祈雨的批判及其原因1.1 对祈雨的批判民国时期,每逢旱灾,苏州地方官员、士绅、商人、普通民众就会投入祈雨活动。知识分子通过苏州明报批判祈雨活动,主要针对参与者。1)地方官员。1926年,苏州入春后久旱不雨。江苏省长陈陶遗训令吴县张知事“设法虔祷,以迓天和6。5月4日,苏州警察厅李厅长、吴县张知事在苏州府城隍庙内设坛祈祷、延僧道建醮,并“每日早晚两次,率属诣坛虔诚拈香”7。6月2日,张知事委派警佐惠而溶前往光福镇迎请铜观音,“设坛建醮,拈香祈雨”网。10日,天降微雨。针对地方官员的祈雨活动,署名聋叟
3、发表评论:禁屠祈雨,迷信之举也。县知事知其迷信而必欲禁居祈雨,且迎请铜观音来苏,亦口积习相沿,聊以慰人民耳,虽岂真能诚感格天乎?虽然前日已得霖雨矣,且系祈祷后而所得之雨也,焉得谓为迷信哉?然则雨而可求,求之竟得。求福求财,何事不可求乎,有是理哉?108月,“天气之奇热,为苏垣十数年来所未有1109日,李厅长、张知事禁屠祈雨。10日,苏常道李道尹亦“亲诣郡庙,拈香虔祷12.15日,“上午十时许,居然黑云密布,移时大雨如注,历二十分钟始止。午后继续降雨,综计雨量,约有四寸有奇13。对此,署名聋叟发表评论:初熨不雨,田间无水栽秧,官厅乃禁屠祈祷,居然霖雨特沛。入暑一月不雨,田间又呈旱象,官厅复禁屠祈
4、祷,而昨日又居然特降甘雨。虽谓至诚可以格天,然而究非正道也14卜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内政部颁发神祠存废标准,明令取缔海神、龙王、雨师等司雨之神15502-504o随后,苏州地方官员停止祈雨活动,并禁止民间举行。然而民间噤者自禁、行者自行”。地方官员对取缔民间祈雨的态度趋向消极,听之任之。1932年8月,马路商人何桂芬等鉴于“天久不雨,河干井枯”,雇船赴光福镇迎请铜观音,祈祷甘森。何桂芬等人将铜观音安置在三六湾宝莲寺。宝莲寺内,每日人头挤挤,虔诚祈祷。对此,官方无任何举动。苏州明报嘲讽道:“公安人员眼观迷信之盛,无法取缔,为之笑吃而已。,162)地方士绅与商人。1934年,苏州入熨后,“天久不雨
5、,霉中亢旱,酷热异常,开六十年来未有之纪录:6月28日下午,地方士绅李根源等人推派代表顾衡如、洪青圭率同数十名善男信女,携带旗帜、仪仗、小堂名、十番等,前往光福镇,迎请铜观音入城17。7月9日,吴县鲜肉业同业公会决定“为民众请命,停止屠宰七天(九日起十五日止),虔诚祈雨18C对此,署名慰庐发表评论:救灾宜尚实事,不可乞灵渺茫,予己一再言之。缁流羽衣,行其所素,犹可说也。若社会人士,亦从事于出会祈求,毋乃远人谋而迷信天道,或非革命政治下宜有之现象乎?193)普通民众。如1926年6月,吴县张知事迎请光福镇铜观音至沧浪亭五百名贤祠内供祀,设坛祈雨,普通民众进香祈祷。署名志功发表评论:观音盘坐一木座
6、中,全身计高一尺有余,座前供香桌一,烛光融融,香烟缕缚,使人目迷,不能作正视。一般善男信女,则争先恐后,蹲伏蒲团之上,恋恋不忍遽起。堂前纸灰高堆,有如小丘,而钱粮元宝,又复此掷彼抛,纷纷向丘上撮去,口内则吃语喃喃,有如中祟者,使人可笑亦可叹20。又如1932年12月8日,来苏祈雨的铜观音在锣鼓喧闹声中返回光福镇。仪仗中,“抬轿者八人,一律头戴前清凉帽。一排预备队前面开导,高声朗呼招牌挂照上“右面滑脚当心等特别口号。热心之念佛婆,手执长香,运用其小脚,彳亍而行,或则乘车随轿,口中喃喃。对此,苏州明报道:“实为近年来罕见之怪现象。21再如1934年,苏州入夏后天气亢旱,普通民众连日举行祈雨会。虎丘
7、西山庙附近居民出花王会,会中仪仗有各种鲜花扎成的特品。东山庙附近居民闻之,特地举行东亭王会。会中仪仗除鲜花、旗伞之外,还有癞伞、谶伞、女子臂香及素大肚皮,一味追求新奇。对此,苏州明报道:“出会而斗异至此,岂尚得谓之祈雨哉?”221.2 批判祈雨的原因苏州明报批判祈雨主要有两方面原因。1)时代的进步。清末民初,现代民族国家兴起过程中,包括祈雨在内的民间信仰已被视为虚妄、蒙昧的另一种同义语,与“封建”“迷信”“神权”等被抛弃在时空序列中的陈旧之物联结在一起23与之对应的,科学革命”成为重要的关键词。苏州明报由接受过西学洗礼的张叔良创办,拥有秉持科学、革命等理念的撰稿人群体,自然对与时代不符的祈雨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州明报 民国时期 报刊 祈雨 态度 认知 苏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