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张三丰文化研究报告.docx
《阜新张三丰文化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阜新张三丰文化研究报告.docx(2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阜新张三丰文化研究报告张三丰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道教宗师和武当始祖,是中国近六百年来最有影响的高道,他的道学成就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集道学、武学、文学于一身的历史文化名人。张三丰是辽东懿州(今阜新)人,是从懿州走出的道教宗师,是阜新的一张名片,阜新要打这一文化品牌,深入开展三丰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一、张三丰出生地在阜新塔营子因张三丰道士闲云野鹤、云游不定、忽隐忽现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其出生地点众说不一。根据目前存有的文字、遗址、文物等历史遗迹证明,张三丰的出生地就在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镇。1、明史记载张三丰出生于辽东懿州张三丰,元定宗贵由汗二年(1247年)生于辽东懿州,有明史
2、记载为证。明史方伎传(方伎,指精通医药技术的人才)记载:“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饰边幅,又号张遒遢。顽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尽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尝游武当诸岩壑,与人日此山,年日必大兴。时五龙、南岩、紫霄皆毁于兵,三丰与其徒去荆榛,辟瓦砾,创草庐居之,已而舍去”1。这是有关张三丰籍贯较系统且较早的记载,在之前有关张三丰的文献记载中,关于其出生地的说法是“不知何许人”。对明史的记载有人怀疑过,质疑张三丰出生地是懿州,实质也在质疑明史的可信度。明史是一部史料价值
3、较高的正史,是由清朝特设史馆编纂的,修史时间自顺治朝到乾隆朝,历时九十五年,参与编纂的人多达二三百人,其中有治学严谨、学识渊博的史学家、思想家,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万斯同等。明史撰写的依据材料丰富,考订也十分讲究,为中国设馆修史活动中最突出的一次。因此,明史是研究张三丰籍贯的最权威的史料。2、古城遗址证明辽东懿州城在辽宁省阜新市阜蒙县塔营子镇1955年5月,考古学家刘谦到阜新县六区进行文物调查,在塔营子村(今属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镇)发现一座古城遗址,城靠绕阳河的西岸,城墙是用黄土夯筑的,南北长910米,东西长IOlo米,周长4600多米,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现在城内东部为塔营子
4、村民住宅,西部为耕地。古城西、北两面城墙遗址约高1至2.5米,墙基塌宽7至9米,东墙址位于今塔营子村通往下四道沟屯路基西侧。城墙南部已坍平成为耕地,东南部自塔营子接101公路外起,I(H国道由西南至东北环城墙而过,并未破坏城墙遗址,四门之中唯有西门保存较好,现仍为通往城内的乡路通口。遗址现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在离西城门不远的田野中高高地耸立着一座八角十三级密檐佛塔,塔高约32米,因塔的上部久经风化,塔檐只可看出八层,八层以上均已残损,但依然可清晰地看见塔身上的佛像、佛龛和形态各异的飞天,还有宝盖上的砖额清晰地刻着“南无普光明佛”的字样。根据1935年阜新县志载,为灵峰塔,建于辽圣宗年代
5、(982-1031年)。这座辽塔无论造型和装饰都是完美的和雄丽的,是中国佛塔的佼佼者之一。另根据刘谦先生分析,因这座塔与塔东部一个大方圆形土包即金代王寂提点懿州所驻的“宝岩寺”遗址有关,或可称为宝岩寺塔。佛塔已于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北约150米处有高约6米的土台,俗称“点将台”遗址,部分堆土已被取掉,露出夯土积层。地面散布着一些辽、金、元时期的砖瓦和各种陶瓷残片,尤以古塔附近分布较为密集。古城、辽塔、点将台、残存陶瓷残片,这种种遗迹证明塔营子城址具有辽代懿州州治所的规模,宝岩寺塔正是辽代懿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懿州古城建于1023年辽圣宗耶律隆绪时期,是圣宗以4000
6、户陪嫁的奴隶,连同土地一同赐给他三女儿燕国公主(封号)槊古的一座头下军州。后在重熙十五年,槊古公主将自己的宅院赐给佛寺,因有宝岩寺之说。后来槊古公主的女儿萧观音将母亲的懿州私城进献给朝廷,懿州由原来的私城及其附属地方变成了国家的行政州,也叫懿州,由原来隶属于上京改为隶属于东京(辽阳),下辖宁昌、顺安两县。懿州城既是顺安县城,也是州城。此后的金国依然保留了懿州建制。到了元代,懿州升为路,级别大于府而低于行省,但是懿州城曾三次作为管辖东北地区的辽阳行省的临时治所。(正式治所在辽阳,今辽阳市。)阜新市在辽宁省西部,明史为什么称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的懿州古城为“辽东懿州”呢?明代在东北设辽东都
7、指挥使司,管辖东北南部地区,包括今辽宁省全境。因此,明史称东北南部地区为“辽东”,懿州为“辽东懿州”。此“辽东”并非指今日辽西、辽东之地域。3、出土文物是塔营子为辽代懿州的有力佐证近年来,在塔营子镇陆陆续续出土了许多文物,这成为塔营子是辽代懿州城的有力佐证。(1)、辽代懿州记事碑。2004年1月,新华网记者报道,一块既为辽代记事碑,后又称为金代造像碑(金代人又在碑上刻像)的石碑,被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文物部门重新挖掘出来,现存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此石碑原位于塔营子古城,几十年前当地一位农民用马车将其送到县文化馆。“文革”期间,为保护古碑免遭破坏,文物干部将其深埋于当时文化馆院内的地下。此碑
8、在辽代是作为记述当时懿州绕阳河发大水,各地百姓赈灾建桥筑堤的功德碑。石碑四面刻有正文、村寨名、人名等共5000余字。在碑阳偏左阴刻一人物画像,右侧旁提一首七言诗,因诗中提唐朝八仙之一吕洞宾,故民间俗称“吕洞宾造像碑”。(2)、懿州城南学田碑。1955年刘谦先生在塔营子另发现古石碑一座,据村长讲,古石碑原来位置在古城南门外,后来运到古城内。碑上刻“大元国辽阳行省懿州城元统二年立“,碑题作:“懿州城南学田记”。据考证“学田碑”立于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年)2o懿州城南学田碑记载了从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年)到元顺帝元统三年(1335年)30多年间懿州兴办教育的事。文载:“懿州当衣冠之会,文风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阜新 张三丰 文化 研究 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