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之争与墓志书法审美思考.docx
《碑帖之争与墓志书法审美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碑帖之争与墓志书法审美思考.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作书的材料无非两大类,一是丝帛,二是竹木,故有“书于帛者日帖,书于竹木者日简册的说法。造纸术发明之后,帛与缭素及纸并用于书写,而竹木则渐渐隐退。比之笨重的竹木材料,丝帛与纸当然方便得多了,尺牍短札既具实用功能,又使书家墨迹广为流传,亦或为藏家搜求把玩,一时成为风尚,如“二王”传世法帖中不少便是这类尺牍短札。宋代开始有搜罗古代书迹镌石刻帖之举,最为著名的即刻于宋淳化年间的皇皇十卷淳化阁帖,所刻内容包括历代帝王、名臣、书家特别是“二王”父子手迹包罗众多,洋洋大观。此后,刻帖之风历代都盛行不衰,直到近代珂罗版印刷术的出现才渐趋衰落。由帖而衍及帖的内容、风格、流派、历史、刻法、
2、临习方法等诸多方面,形成了内涵丰富、体系庞杂的专门学科帖学。帖学一脉直至清代大兴考据碑学崛起渐成式微。碑是书法文化传承流播的另一种物质载体和形式。碑最早起源于宫庙庭院中竖立的石柱,用于拴马或计量时间及丧葬时下棺用的支架等,后来刻上文字,记载具体内容。秦汉之初,大量碑石以其文字的纪念意义渐渐取代了其实用意义。这种刻石文字的形式及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如各类刻石、碑碣、墓志、造像、石幢、题名、摩崖、石经等,虽然其形式各异,但质地相同,或石柱,或石块,或石壁等等,均非墨迹,而是刻石文字,故统称其为碑刻。与帖学相对应,亦由此形成了内容繁富的碑学体系。碑学的形成与建立虽然从时间上晚于帖学,但碑学自清代中期
3、崛起之后,突飞猛进,几欲取帖学一系而代之。由此,在中国书法文化历史上,帖学与碑学几乎涵盖了古代书法发展的两大源流,成为两道交相辉映的风景。清代嘉庆、道光时代大兴文字狱,许多饱学之士便选择远离时政的金石考据之学以寄托性情心志,于是朴学大兴。虽然经学被认为是朴学的中坚和根本,但金石考据已与其关系密切,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金石考据又直接与书学结缘,所以,许多书家学者跋涉山林、出幽入僻,广为搜求考证校勘,一时间残碑断碣秦砖汉瓦墓志造像摩崖刻经等,大量出土发现,争相椎拓收藏研习校勘蔚成新的风气,出现了诸如金农、桂馥、钱拈、邓石如、伊秉绶、陈鸿寿、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根柢金石之学的书法大家。其中阮元
4、、包世臣及康有为不仅在创作实践上对碑刻书法追摹效仿,而且从书学理论上标榜北碑而贬抑南帖,提出了令书坛振聋发H贵、影响深远的崇碑说。阮元著有两篇著名的书论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首先提出书法艺术的碑帖之分,认为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而赵、燕、齐、周、隋为北派。南派由钟繇、卫耀及王羲之、王献之、王僧虔等,以至智永、虞世南;北派由钟繇、卫耀、索靖及崔悦、卢退、高遵、沈馥、姚元标、赵文琛、丁道护等,以至欧阳询、褚遂良。他认为:“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启牍;北派则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是故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阮元之后,包世臣著艺舟
5、双楫,对北碑书法推崇有加,认为“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包氏明确指出:“北碑字有定法,而出之自在,故多变态,唐人书无定势,而出之矜持,故形板刻。“揄扬北碑而贬抑南帖,其甚无过康南海者,康氏在其广艺舟双楫中把北碑书法归结为十美:“一日魄力雄强,二日气象浑穆,三日笔法跳跃,四日点画峻厚,五日意态奇逸,六日精神飞动,七日兴趣酣足,八日骨法洞达,九日结构天成,十日血肉丰美。”“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他甚至认为,以唐为界,“唐以前之书舒,唐以后之书迫;唐以前之书厚,唐以后之书薄;唐以前之书和,唐以后之书争;唐以前之书涩,唐以后之书滑;唐以前之书泄,唐以
6、后之书直;唐以前之书纵,唐以后之书敛康有为的观点明显带有矫枉过正的偏激之意。但自阮元、包世臣到康有为的理论学说不仅一脉相承,而且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使崇碑尊碑蔚成风气,对屡经翻刻渐趋衰弱的帖学体系的冲击形成了摧枯拉朽之势。碑学的崛起除了以上这些主要的直接的因素而外,隐藏其后且更为深刻的原因,是时代的变迁所带来的人们审美认识的觉醒与变易。明末以来,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与发展必然带来文化观念的活跃,对太过理性,讲究法度且技巧圆熟乃至媚俗流丽的帖学书风重新审视。尽管清初康乾时期由于皇帝的推扬,赵、董书风曾一度盛行,但许多思想敏锐、个性强烈的书法家还是悄悄地开始溯本求源,对新的表现形式与风格进行了多
7、方面的探求,或者追溯唐碑之源,在帖学基础上融入篆分笔意,以“真唐碑”抵制“假晋帖”,如翁方纲、钱洼、龚晴皋等;或者冲决既有法度与程式的藩篱,怒不同人,师心自用,如扬州八怪中的金农、郑燮等。这时,阮、包尊碑理论的提出与推广便恰恰满足了艺术创作实践的需要,顺应了艺术发展的趋势。但凡新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碑学崛起也是与嘲讽、谩骂和抨击一路相伴而来的。如游心汉碑的郑谷口被骂为“妄自挑趟”,金冬心与郑板桥被斥为“八怪之一,属典型的“旁门左道”,包世臣被张之洞等人攻击为“不雅之妖”,北碑书法更是被骂为“不参经典,草野粗俗”,等等。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自面世以来,更是屡遭贬斥,如朱大可论书斥包慎伯康
8、长素中明确指出:“迨乎末季,习尚诡异务取乖僻,以炫时流,先正矩矮,扫地尽矣。长素乘之,以讲书法,于是北碑盛行,南书绝迹,另裁伪体,触目皆是,此书法之厄,亦世道之忧也。”在维护帖学“正统”者眼里,碑学崛起几与“洪水猛兽”一般。自清初碑学滥觞至今已近三百多年,碑帖之争从未间断。一代代书法家们在“碑呜”帖,的比较、争论中对书法传统进行着不同侧面的思考与探询,进行着个性风貌的创造与构建。刻工对墓志书法的“二度创作”与金石气正如开头部分所说,在庞杂的“碑学系统中,墓志是其中一个相对完整的子系统。如果说北碑书法的审美特征突出地表现在“大气、厚重、朴拙”三个方面的话,墓志书法当然也同样表现着这三方面的审美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碑帖 墓志 书法 审美 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