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动物与环境》 14 迁徙与冬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青岛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动物与环境》 14 迁徙与冬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动物与环境》 14 迁徙与冬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青岛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动物与环境14迁徙与冬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4.迁徙和冬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迁徙和冬眠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二年级下册动物与环境单元的第四课时。本课从青蛙、大雁等动物过冬时的行为作为切入点,说明动物存在迁徙和冬眠现象。通过探究哪些动物会冬眠、迁徙,在探究中对学生进行指导,找到动物迁徙或冬眠的原因,由此将动物的生活习性与环境之间建立知识联系,让学生知道动物通过迁徙、冬眠等方式适应季节变化。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搜集动物过冬的图片,为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指导学生观察动物过冬时的状态,了解它们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知道什么是冬
2、眠;指导学生观察角马等动物在不同季节的行为改变,猜测它们在做什么,知道什么是迁徙;讨论动物为什么会迁徙或冬眠。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搜集资料了解不迁徙也不冬眠的动物怎样过冬。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具备一定的经验基础,通过对比能够获取更加全面地认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分析】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储备、经验基础和团队意识,思考问题的逻辑性和全面性有很大提升,对科学探究能够表现出积极的探究欲望,并能有效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冬眠与迁徙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学生对冬眠与迁徙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的现象,还不了解动物冬眠与迁徙的原因,以及这些现象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3、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动物通过迁徙、冬眠等方式适应季节变化。2.知道动物迁徙、冬眠的原因。科学探究目标: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解释动物迁徙或冬眠的原因。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情感态度价值观:1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表现出探究兴趣。2 .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重难点】探究动物冬眠与迁徙的原因。【器材准备】学生准备:动物过冬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PPT1出示出示课题迁徙和冬眠2.
4、 PPT2出示搜集动物过冬的图片。教师组织学生展示搜集的图片。3. PPT3出示谜语“小小姑娘黑又黑,秋天走了春天回。带着一把小剪刀,半天空里飞呀飞。”教师提问:你能猜出谜底吗?它为什么秋天走了春天回呢?师生交流讨论。小结:小燕子每年要进行两次“旅行”,春天,它们从温暖的南方飞回北方繁殖后代;秋天,它们又陆续飞到南方度过寒冬。4. PPT4出示角马迁徙视频、大麻哈鱼涧游视频。教师:视频播放的是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讲解:角马生活在热带草原(mend-textntblank),而热带草原可以说是终年高温。降水,7月、8月、9月相对较多,1-4月和11、12月相对较少。热带草原
5、气候分为明显的干季和湿季(mend_textnKtIbIank),湿季时,风调雨顺,植物繁茂,干季时,缺水少雨,植物一片枯黄,因此,热带草原有涝灾和旱灾的威胁。因而,野生动物只有奔跑能力强才能在干季时迁徙到热带雨林边缘水草(mend_textntblank)肥美的地方继续生存,湿季时再迁徙回来。因此,热带草原上的动物(mend-textn,rtblank)有随着水草迁徙的特征。像鸟类一样,有些鱼平日生活在海里,到了生殖季节,它们会逆着河流返回淡水中去产卵,例如:多种姓鱼和大马哈鱼;还有一些鱼类大部分时间栖居淡水,只是在生殖季节入海产卵,如鳗鲫。教师板书:迁徙和冬眠。二、活动过程活动一:它们是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学 动物与环境 青岛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动物与环境 14 迁徙与冬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青岛 年级 下册 第四 单元 动物 环境 迁徙 冬眠 公开 一等奖 创新 教学 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