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戏曲传承发展观论略.docx
《古代戏曲传承发展观论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戏曲传承发展观论略.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古代戏曲传承发展观论略戏曲的传承发展是戏曲历史中一个始终伴随的问题。那么,古代戏曲学人是如何看待戏曲传承发展的?于他们的述说中是否能够归结出戏曲传承发展的内核?借史以鉴今,是否可以通过考察古代的戏曲传承发展观,对我们当下更为理性、科学地看待戏曲传承发展这一问题有所助益?正是立足于此,本文对古代的戏曲传承发展观予以简要梳理,以期有裨于当今戏曲学界及戏曲实践。现今所知较早涉及戏曲传承发展这一问题的是唐代的崔令钦,他在教坊记中述及戏曲作品踏谣娘于北齐时的表演形态时称:“时人弄之:丈夫着妇人衣,徐步入场,行歌,每一叠,旁人齐声和之云:踏谣和来,踏谣娘苦,和来!一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谣。以其称冤,故言
2、苦。及其夫至,则作殴斗之状。以为笑乐。”而传承到崔令钦所处时期,其表演形态出现了较大改变,是为:“今则妇人为之,遂不呼郎中,但云阿叔子;调弄又加典库。”也就是说,从北齐流传下来的踏谣娘,不仅因演员由男性变为了女性导致剧中男性主要角色的称呼改变,而且另外增加了“典库”角色,致使崔令钦称该剧传承至该时期的创作是“全失旧旨”崔令钦教坊记,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8页,于此判断性表述可知,崔令钦就该剧传承发展的变化是持批评态度的,认为其失去了作品创作之初的主旨。于崔令钦对踏谣娘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戏曲学人对戏曲传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变有着明显的反对或批评。综而观之
3、,这种批评态度约表现在如下几个主要方面:一是对戏曲舞台表演装扮的改变予以批评。如李渔闲情偶寄内对戏衣使用改变予以多方批判,其称:“记予幼时观场,凡遇秀才赶考,及谒见当途贵人,所衣之服,皆青素圆领,未有着蓝衫者,三十年来始见此服。近则蓝衫与青衫并用,即以之别君子小人。凡以正生、小生及外、末脚色而为君子者,照旧衣青圆领,惟以净、丑脚色而为小人者,则着蓝衫。此例始于何人,殊不可解J“近日舞衣,其坚硬有如盔甲。云肩大而且厚,面夹两层之外,又以销金锦缎围之。其下体前后二幅,名曰遮羞者,必以硬布裱骨而为之。此战场所用之物,名为纸甲者是也,歌台舞榭之上,胡为乎来哉?”“软翅纱帽,极美观瞻,曩时张生逾墙等剧,
4、往往用之;近皆除去,亦不得其解J徐珂清稗类钞则是述及戏曲化装的变化,其称:“俗呼旦脚曰包头者,盖昔年伶人皆戴网子,故曰包头。晚近则梳水头,与妇女无异,乃犹袭包头之名,诚哉期不筋矣。”从两人的表述来看,他们都不认可戏曲舞台装扮的此种新变,进而持一种批评的态度。二是对戏曲剧本创作新变的批评。曲牌体戏曲创作,古人认为其是“大凡章句几何,句字几何,长短多寡,原有定额,岂容出入”(阙名汇纂元谱南曲九宫正始臆论),因而对不合格律的创作都予以批评,这点在阙名曲谱大成凡例中表现得较为明显,如其称有格律谱不辨正衬字而误导作者认衬字“为实字,讹以传讹,大失本来面目”(清康熙间稿本曲谱大成卷首);另如有人称:“前人
5、因曲谥名,后人按名造曲,以腔板既定,不敢创易也。玉茗情禅,而曲调则多鳌牙,花判之【混江龙工与原调全不相合,才虽茂美,音律径庭;邯郸打番,亦名【混江工尤风马牛。时流竟以为定格,依而填之,大可喷饭,觉地下乱音诸老,竟为魔国津梁矣。”(阙名笠阁批评旧戏目跋)于此不仅批评了汤显祖剧作的不合格律,而且还嘲讽了“时流”的盲从。三是对戏曲歌唱方法与伴奏器乐改变的批评。如沈宠绥度曲须知针对当时歌唱“尽反中原之音,而一祖洪武正韵“所导致的以南音唱北调的现象予以贬斥,强调歌唱北曲要遵北音;亦有人强调“北曲须元人古法,一人独唱”,而对出现的“北曲亦用接唱合唱”的现象,评其是“失古法”博学知音之士,断不出乎此”(阙名
6、曲谱大成总论);徐大椿亦说“以南曲声口唱”北曲是“全失元人本意”。再如向被赞誉的昆腔,徐大椿称:“南曲之变,变为昆腔,去古浸远,自成一家。其法盛行,故腔调尚不甚失,但其立法之初,靡慢模糊,听者不能辨其为何语,此曲之最违古法者。”“今乃只顾腔板,句韵荡然,当连不连,当断不断,遇何调则依工尺之高低,唱完而止如琵琶辞朝折【啄木儿】事亲事君一般道,人生怎全忠和孝?却不道母死王陵归汉朝。近时唱者,道字拖腔,连下人字、孝字急疾,并接却字,是句韵皆失矣。如此者十之四五。试令今之登场者,依昆腔之唱法,听者能辨其几句几韵,百不能得一也。句韵之法,不几尽丧耶?昆腔作法之始,原不至如此之极,而流弊不可不亟拯也徐大椿
7、乐府传声,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153、180181页可见,无论是昆腔与元剧相较,还是昆腔本身在传承过程的歌唱句韵处理变化,徐大椿都是持批评态度的。刘廷矶则批评了弋阳腔演唱规制的变化,他说:“旧弋阳腔乃一人自行歌唱,原不用众人帮合,但较之昆腔,则多带白作,曲以口滚唱为佳,而每段尾声,仍自收结,不似今之后台众和,作哟哟啰啰之声也J(刘廷矶撰,张守谦点校在园杂志,中华书局,2005,89页)至于伴奏乐器,沈德符曾就南北曲器乐的不同称:“箫、管可入北词,而弦索不入南词,盖南曲不仗弦索为节奏也。况北词亦有不叶弦索者,如郑德辉、王实甫间亦不免。今人一例通用,遂入笑海。”(顾曲杂言)可见,沈氏认为弦
8、索一例用于南北曲,本身就是一个笑话。不过,古代戏曲学人对戏曲传承发展的变化并不都是持反对态度,也有人对戏曲创新予以赞扬,甚或力主创新。如胡祗遹在黄氏诗卷序中就讲到戏曲表演要“温故知新,关键词藻,时出新奇,使人不能测度为之限量”,可见其并不主张戏曲表演的墨守成规,为何要如此呢?胡氏在优伶赵文益诗序中称:“拙者踵陈习旧,不能变新,使观听者恶闻而厌见。”李渔对戏曲创新的见解基本与胡氏相同,如他称:“戛戛乎陈言务去,求新之谓也。至于填词一道,较之诗、赋、古文,又加倍焉J“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至于传奇一道,尤是新人耳目之事。”(闲情偶寄)应该说著名的戏曲演员无不验证此观点的合理性,如徐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 戏曲 传承 发展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