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对策.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对策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农业产业结构不优,优势主导产业不强。在全省范围内比较,该片区中低端农产品比例较大,优质主导产业不突出,表现出种类多、规模小、档次低、产量少、效益差的现象。长期形成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维,让土地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程度低,优势产品供给少,市场话语权不高,从而使产业市场竞争力有限,产业增收贡献水平低。水稻种植方面,水稻复种面积下降,除优质大米工程以外,其余粮食生产多是满足自给。果蔬种植方面,优新品种覆盖率不足,如*的枇杷虽有一定规模,但品种老化严重,蔬菜基地发展滞后,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存在乡镇蔬菜从县城倒流的现象。畜禽养
2、殖方面,小规模养殖户多,散养户中基本以本地老品种为主,牛羊和蛋鸡养殖比重较小。加工企业普遍规模不大,带动力不强;品牌较为杂乱,缺乏龙头品牌,整体市场竞争力不强。(二)生产组织程度不高,内生动力激发不足。一是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仍占主导,且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以上都是中老年人和妇女,对农业发展新技术、新模式的接受能力不强,不能有效地进行规模化经营,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一直在低位徘徊。二是优势生产经营主体较少。多数经营主体“小、散、杂”,龙头企业大多处于成长阶段,规模不大,企业、基地与农户关联度低,对农户带动力不强。该区域农业龙头企业仅*家,带动能力有限。农民专
3、业合作组织平均下来,每个村也只有*家左右,且合作社规模小、实力弱、管理不规范、组织比较松散,农民与合作社之间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多数合作社影响力和号召力不强。多数家庭农场的生产仅限于自己家庭成员之间,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的能力不足。社会化服务组织较为薄弱,主要经营内容在农机和植保方面,目前仅有台沃公司运行较好,但发挥作用有限。(三)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市场销售渠道狭窄。农业产业链条短,上下游联合不紧密,多数农产品还处于原始产品销售阶段,即使加工,也只是简单的初级加工,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尚未形成一条配套完整、关系紧密、特色突出的产业链。农业生产仍处在“大水漫灌”式的粗放模式,缺乏精细化管理,
4、农民自产的农产品因没有安全检测、质量认证等,线上销售缺乏“通行证:农产品流通上,还是“各自为政”、小打小闹地营销,缺乏先进有效的营销手段,农产品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建设滞后,产销对接力度不够,使生产落后于市场变化,跟在市场背后跑,经常出现供大于求的卖难现象。电商集聚效应不强,网销产品范围较小,缺乏真正具有品牌优势、能带动形成产业集聚的龙头企业。特色产品市场销售渠道狭窄,包装运营意识差,农民无法享受到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乡村旅游依然停留在“住农家乐、吃农家饭、收取低廉门票”的初级阶段,缺乏科学的引导和管理,大多数农家乐档次较低,处于无序发展状态。(四)生产要素集聚不够,配套服务体系不全。该区域的水
5、利网络、农田灌溉等基础设施较薄弱,大多数提灌站设备老化,*%的耕地未能实现能排能灌。田间作业道建设之后,存在断头路多、路面狭窄、路基薄弱等问题,农业机械化作业受到限制。农村交通、电力、网络、通信等设施配备和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需求存在矛盾。科技支撑乏力,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的研发和运用较少,基层农技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技术干部从事专业的不多,农技推广还是沿用老办法、老传统,服务能力严重下降。要素保障方面不足,涉农资金投入较为分散,难以形成整体合力。金融支农的政策性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的动力较弱,农业融资困难。土地流转信息不够通畅,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尚不彻底,土地供给与需求
6、还不能及时有效对接。对策及建议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的战略举措,其根子在农业,关键靠加工,出路在营销。加快推进*县西路片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省、市“三农”工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县委发展战略,立足资源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瞄准供给需求,系统化跳出农业看农业,围绕“调结构、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的思路,以弥补产业发展短板为思维重点,以促进三产融合为路径,以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益为目标,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化发展,走出符合丘区实际、具有*特色的农业供给侧结构
7、性改革新路径,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一)调优农业产业结构,调好农业区域布局。着力于解决农产品空间结构矛盾和品种结构矛盾,加快建设农业产业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带动农民增收成效显著的特色种养基地,科学规划适合西部地区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集中连片发展优质高产、适销对路和加工专用品种,增加高端产品和特色产品供给,搞好品种熟期搭配,因地制宜错季发展,实现均衡上市,推动“散而全向优而精、散而浮向聚而强”转变。(二)调顺生产组织体系,调绿生产发展方式。着力解决农业组织结构问题。一是完善利益联结。大力推广土地股份合作、互换并地、代耕托管等经营方式,建立完善小农户与农业经营主体利益深度联结
8、机制,带动小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生产经营。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合作社+农户,“供销社+小农户,等经营模式,推行合同订单、股份合作、托管寄养、联耕联种、代加工等生产方式,促进规模经营与带动一般农户相结合。二是引进新型主体。大力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庄园、种养殖大户及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元化经营主体。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训,引导其转变单一营利模式,培养一批具有绿色发展理念、掌握绿色生产技能、善于经营绿色农业全产业链的绿色农业实用人才和绿色农业带头人。三是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质量检测体系和农产品评价认证体系,大力开展经济作物标准园和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建
9、设。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推广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配方施肥、健康养殖和高效低毒农药兽药使用,继续深入探索区域农业循环利用机制,推进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化利用,规范生产行为,净化产地环境。(三)调深产业融合互通,调高品牌价值影响。一是延长产业链条,加强“米袋子、菜篮子、果箱子、食瓶子”*个食品产业链招商引资,在重点集镇规划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推进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做强精深加工,降低流通成本,实现集群集聚集约发展。二是培育特色品牌,挖掘产品内涵,创新营销方式,利用展会平台、新兴媒介等,不断扩大产销对接和市场拓展力度,开展“农超”“农校”对接,扩大直销直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鼓
10、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解决农产品产销双向对接问题。三是发展新型业态。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乡村旅游、健康养老,以及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农村电商等新型业态。当前要重点解决现有休闲农业主体经营方式落后、配套服务功能不强等突出问题。积极引导经营者转换经营理念、规范经营行为,吸引客人成为“回头客”。深入推进产业园区和镇村融合发展,探索“特色小镇(村落)+农业园区”“特色小镇+景区”“特色小镇+产业园”等模式。(四)调强政策支持体系,调实发展保障措施。一是加强基础配套,加快团结水库灌区渠系配套与节水改造,着力解决农田
11、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因地制宜发展低压管道输水、喷灌、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快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实施江河堤防、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等项目。推进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加快建设集中连片、有效灌溉、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二是建立金融支持体系,破解融资困境。建立由财政支持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组建农业信贷担保组织,专注于为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企业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担保服务,最大限度撬动金融资本投入农业、投入乡村,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解决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充分考虑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的基本利益,建立风险研判机构,引入大数据分析、市场预测、风险评估专业性社会化服务,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定期发布农产品需求信息和趋势。三是建立政策激励机制,补齐发展“软件二加大对上争取,加强农业政策研判,积极跑省进市抓争取,力争更多的好项目、大项目在西路片区落地。探索建立农业奖补、创业政策机制。调整补贴导向,改进补贴方式,坚持“谁种地,谁创新,谁规模经营,补贴就补给谁”。建立农业创业创新扶持基金,重点扶持参与供给侧改革的实践者,吸引高校毕业生、企业主、农业科技人员等群体到农村开展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