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合肥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
《【政策】合肥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策】合肥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7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合肥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十三五”时期,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合肥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成色更加浓厚。“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五年,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关键五年,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对于合肥市发挥自身特色优势,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聚力打造城湖共
2、生、宜居宜业的生态名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第一章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基础与面临形势第一节工作成效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生态环境质量大幅好转,城市生态颜值不断刷新,蓝天白云、群星闪烁、清水绿岸、鱼跃人欢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全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领导机制,接受两轮次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有力地推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修订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合肥市水环境保护条例等7部地方性法规,出台合肥市河道管理条例合肥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等2部地方性法规。制定合肥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定、市直有关部门生
3、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评和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o加强“放管服”改革,简化优化环评制度,完成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完成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改革、省以下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创新实施推行“河长制+”工作模式,在全省率先实现“河(湖)长+排长+民间河长+警长+检察长”五长联动的河湖管理模式,建立环境专项监督长制度。实施生态补偿、损害赔偿与责任追究制度。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加有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刚性约束逐渐加强,倒逼、引导、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明显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完成四方化工、氯碱化工、丰乐农化等停产搬迁,启动佳通轮胎、碳素等绿
4、色化搬迁,煤电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散乱污”企业综合治理基本完成,共清理整顿2223家。环保产业持续发展壮大,蜀山、高新环保产业园加速布局。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由2015年的50万千瓦增长到2020年的245万千瓦,202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占全市发电装机的33.51%,其中光伏装机规模达到214万千瓦,占全市发电装机的29.27%,光伏规模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2020年,合肥市单位GDP能耗为0.2913吨标煤/万元,“十三五以来全市能耗累计下降19.15%,超额完成了省下达能耗下降17%的目标任务,能耗处于全国先进水平。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
5、展,全面供应国六汽柴油,累计淘汰黄标车、老旧车5.8万辆,推广新能源车辆5.6万辆。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圆满完成。污染防治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七大标志性战役深入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约束性目标全面完成。全市PM2.5年平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与“十二五”末相比下降42.4%,PMH)年平均浓度为58微克/立方米,与“十二五”末相比下降33.1%,均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低值;空气质量优良率85%,与“十二五”末相比提升了13个百分点。全市地表水国考断面达到或好于HI类水体比例提升到73.3%,全面消除了劣V类河流和城市黑臭水体,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巢湖水质
6、由2015年V类好转为IV类。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比“十二五”末下降11.1%26.4%24%、24.2%O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土壤安全利用水平稳定提升,累计完成500个建制村环境整治。建立固体废物污染防控长效机制,集中开展“清废行动”,解决一批固体废物突出环境问题。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更加扎实。深入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全市森林覆盖率28.36%,森林蓄积量1006万立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6%o新增人工造林44万亩、街头游园237个,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3平方米,“绿色福利”实现更多分享。加强湿地保护
7、与修复,完成合肥巢湖湖滨、派河口2个湿地保护修复任务,实施黄陂湖“三退”还湖工程,累计还湖4.2万亩。生态空间管控体系日渐完善,优化自然保护地,积极开展“绿盾”行动,着力消除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影响。完成全市“三线一单”编制工作,构建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基本形成相对稳定、安全的生态格局。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巢湖流域植物数量由2013年的211种,增加到275种,巢湖沿岸有记录的鸟类总数达300多种,“国宝”东方白鹳现身巢湖湿地。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修复年度任务,治理修复环巢湖区域52座露采废弃矿、修复总面积近15万亩。环境治理体系和监管能力不断提升。环境监测网络逐步完善,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
8、辐射、生态六大要素。建成143个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站,其中建设121个乡镇(街道)大气小型标准站,试点建设挥发性有机物自动监测站点;建成65个水质自动站,其中南观河流域建设23个微型水质自动站;在主要交通道路建成17个固定式遥感监测点;全市241家重点排污单位安装1499台(套)自动监测设施并完成联网,建成287个智能远程视频监控点,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明显提升。环境应急能力进一步增强,成立环境应急管理中心,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环境信息化工作有序推进,初步建成涵盖大气、水、污染源、固废、机动车等要素的环保智慧大数据平台。第二节存在问题合肥市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十四五”时期,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政策 合肥市 十四 生态环境 保护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