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领导与基层有效治理:引领与自主机制的合理配置.docx
《党的领导与基层有效治理:引领与自主机制的合理配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的领导与基层有效治理:引领与自主机制的合理配置.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党的领导与基层有效治理:引领与自主机制的合理配置摘要)党的领导与基层自治的有机融合关乎中国基层社会治理能否高效有序。当前基层治理可以党的建设为切入点,通过合理配置不同类别党组织功能的方式实现基层社会的有序健康发展。具体来说,乡镇(街道)党委应遵循引领逻辑,既要将权力下放给村(社)党支部,又要对其行为划定界限。村(社)党支部则应遵循自主逻辑,以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挖掘并解决人民群众的显性和隐性需求。只有实现两类党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构建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基层治理格局。(关键词)党的领导;基层治理;党建引领;自主一、问题的提出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关系国家发展与人民幸福。作为基层社会的重要组成部
2、分,乡村和社区是党和国家历来关注的重点议题。党的二十大要求,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坚持党的领导与激发基层群众自治活力是新时代推进基层治理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提升基层治理有效性的根本途径。一方面,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有利于保证治理方向的正确稳健,从而实现基层多元治理主体的有效整合(1)O另一方面,激活群众自治有利于挖掘群众需求、盘活治理资源、增强基层内生发展动力。然而,党的领导与基层群众自治并非总是良性互动的关系,二者间的冲突早已引起学术界的关
3、注。有学者指出村委会的选举制度将党支部这一权威结构弱化,村委会常常独立于党支部,甚至有可能与党支部唱反调。(2)与此同时,也存在着选出来的村委会主任没有权,有权的支部书记不需选等情况(3)。尽管目前在全国各地普遍实行了村社“一肩挑”体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不协调问题,但在基层治理中,来自上级的集中与来自基层的自治之间的冲突非但没有缩小,反而呈现出了扩大之势。长此以往,会给基层治理秩序带来负面影响:一方面,自治具有天然的分离倾向,过于强调自治会形成社会风险(4);另一方面,过于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会破坏原来基层自治中的上下沟通渠道(5)。因此,党的领导与基层自治之间的融合发展
4、是当前基层治理的理想状态,也是必然选择。有学者以“社区复合体”为命题展开分析,提出一种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方式,即社区既非单纯的行政单元,也非社会学意义上的共同体,而是形成了一种党组织领导下的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和其他组织的共同合作、以复合形式存在的城市社区复合体6)。总体而言,已有研究揭示了党的领导与基层自治在实践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关系,但对党的领导与基层自治融合发展机制尚未展开详尽论述。从理论上来看,党的领导与基层自治并不存在无法调和的矛盾,与之相反,二者之间可以通过融合发展产生蓬勃活力。本文尝试以党的组织建设为切入口,讨论基层治理场域中党的领导与基层自治的互动逻辑与互动机制,从而回应基层治理中秩
5、序与活力的均衡难题。二、作为场域的“基层”与基层治理共同体基层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基本的治理单元,没有基层治理现代化,就没有国家治理现代化。厘清基层的治理环境、治理主体、治理客体以及治理目标,对于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至关重要。已有研究多将“基层”视为被治理的对象,如治理基层的环境、治理基层的安全等等。本研究认为,基层自身是多个主体、多种力量按照特定的秩序逻辑共同彝挥作用的场域。换言之,基层不仅指被一定边界物包围的领地,更为重要的是一种有内含力量的、有生气的、有潜力的秩序性社会空间(7)。客观来讲,在基层这一场域中,存在多个治理主体,不同的治理主体有着不同的行为逻辑,发
6、挥着不同的功能。对于基层的有效治理而言,基层社会场域内的各治理要素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和共同体性质(8),构建起多主体间合理有效的治理秩序并形成优势互补的关系,对于打造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至关重要。古代中国,“皇权不下县,县下皆自治”的权力格局形成了上下分治的治理体系,在乡村社会内部形成了乡绅自治系统(9),个人缺乏独立性和理性选择,终以传统家族为主导、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构建起社会生活共同体(10)O显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乡绅自治的基层社会治理已无法适应新的治理需求,构建适应新时代条件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实践来看,当代中国基层这一场域(本文所指的基层皆为“村
7、社”一级)存在村(社)党支部、村(居)委会、村(居)务监督委员会、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等多个治理主体和多重治理力量(U)O在这些治理主体中,党支部居于领导地位,发挥着对内与对外两方面的作用。对内需要做好政治建设、组织建设、能力建设,引领农村和社区工作;对外则需要整合治理资源,促进资源合理配置、要素跨界流动,重塑社会治理的公共性和协同性。村(居)民委员会是在党的领导下全面推进基层治理各项工作的自治组织。此外,近年来社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组织在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和社会公益活动时具有志愿性和专业性优势。人民群众既是基层社会的治理主体,又是受益主体,保障基层治理长效性的根本途径就
8、是集中群众的智慧,启发群众的自觉意识,动员群众自觉行动。除此之外,基层治理主体还包括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务监督委员会等制度性主体。对于基层治理而言,关键在于将这些存在于“基层”这一场域中的多元主体有机融合起来,在秩序稳定的前提下产生更高的治理效能。客观来说,基层场域内各治理主体具有异质性身份和功能,有着不同的目标和利益诉求。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则属于场域外的关键主体,但不容忽视的是,这些主体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场域外的治理主体更关心治理的全局,注重整体治理的利益平衡和社会的民生福利;而场域内的治理主体更加关心本场域内的群众利益和治理状况,较少关注治理的外溢效应。毋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党的领导 基层 有效 治理 引领 自主 机制 合理 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