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周碧蕾:“旅游+教育”的核心意涵和实践路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俊、周碧蕾:“旅游+教育”的核心意涵和实践路径》.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笔谈I刘俊、周碧蕾:旅游+教育的核心意涵和实践路径研学旅行进入国家教育体系、“双减”政策释放大量课外时间、劳动教育上升为“五育之一等重大教育改革政策,凸显出加强实践育人的国家意志,新时代的旅游和教育正在从二元分立走向深度融合。无论是政界、学界还是业界,对于旅游和教育融合进程中各自基本定位的认识是清晰的,即旅游是手段,教育是目的。然而,基于不同立场来理解旅游和教育融合发展,难以完全摆脱主位意识,“旅游+教育教育+旅游研学+“泛研学”等各类提法常见于各类媒体和论坛,对旅游和教育融合发展的内涵理解莫衷一是,在融合实践方面也存在诸多模糊认识和现实挑战。基于对旅游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观察思考和旅游教育改革的
2、探索实践,笔者就“旅游+教育的核心意涵和两条实践路径分享一管之见,以求教于方家。一、核心意涵:旅游活动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实践育人价值正如礼记学记所言:“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从古至今,“游是个体“学必不可少的实践途径。从墨辩提出“亲知,闻知,说知到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再到陶行知践行“从做中学,都蕴含着教育的实践维度。脱离了实践谈育人,教育就会陷入“无根的状态,正所谓实践出真知。旅游活动与实践育人有着深刻且内在的同一性。旅游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个体的知识生成,实现文化自觉与获得人格自省,这是其内在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实践育人价值。异地性和体验性是旅游活动实践育人价值实现的基础。当
3、人们离开惯常环境,在非惯常环境下获得超越日常生活的崭新体验,新旧体验之间相互作用,个体逐步形成、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旅游活动从物理空间到文化空间都不同于学校学习与日常生活,既扩展了实践育人的空间维度,又契合不同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新趋势。旅游活动带来不同情境下的感官刺激,引发个体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促进思考学习和知识的生成。同时,旅游者在跨文化情境中对文化差异产生新的理解,并对周围的世界形成更广泛的认识。不同文化交融产生的“视域融合”,使个体获得文化浸润的同时,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达到费孝通先生提出的“美美与共”的文化境界。交往性和互动性是旅游活动实践育人价值实现的内核。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
4、天,通过旅游活动让更多个体从线上走到线下,驱除由于工具异化带来的“人”的遮蔽与疏离,凸显个体的主体性与提升主体间的交往性。例如零零后青年选择跨国背包旅游,在与他人的相遇、交往甚至冲突中,引发不同的观念、思想、价值的碰撞与融合,习得沟通交往、团队合作以及资源管理等核心关键能力,从而实现自我成长。旅游活动多以参与式、合作式、沉浸式等有别于日常讲授式的学习模式,正是在这种与“他者”的交流互动中,认识“前见、搁置“己见、尊重异见,实现主体的自我建构与人格自省。旅游活动引发个体对于价值的探寻与反思,引导个体正确处理人己、群我关系,从而回归教育的本真,形成求“善”向上的价值追求。因此,“旅游+教育的核心意
5、涵即借由旅游活动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实践育人价值,融合探求知识之“真、涵养文化之“美”以及立己达人之“善,倡导并回归旅游活动的育人初心。二、面向旅游行业的实践路径:赋予新旅游更多教育意义进入新时代,以文旅融合、全域旅游、优质旅游、主客共享等为内涵的新发展理念,成为推动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指引。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深刻改变了旅游消费的时空模式,客观上加速了旅游高质量转型和新旅游时代的到来。这里所说的“新旅游与普恩(Poon)提及的“新旅游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大不同。例如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旅游消费愈益本地化和近程化,更加注重旅游场景下的内容体验和意义生成。
6、张辉和许义己对新旅游的产业特征和运营特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总结。笔者陋见,新旅游时代旅游需求端的品质化升级,不仅体现在吃、住、行等有形供给的舒适性方面,更体现在个性化、情感性、体验感等无形供给的内容创新方面。换言之,新旅游时代旅游供给端的普遍痛点是虽有产品但缺内容。新旅游时代比拼的不再只是硬件、标准和渠道,甚至超越了服务范畴。基于目标客群需求深度理解的内容设计和新媒体营销,越来越会成为创新型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正所谓内容为王。新冠肺炎疫情下逆势增长跨界出圈的现象级文旅企业,无不是在内容设计方面下足了工夫。其中,教育以其受众面广、包容性强、狂购率高、延展性好的特性,成为文旅企业内容创新的重要
7、选项。在研学旅行、双减、劳动教育等实践育人政策导向的助推下,很多旅游企业纷纷转向亲子互动、科普研学、自然教育、科考探险等教育内容细分领域,推动了旅游和教育跨界融合的新业态发展。旅游场景中蕴涵着大量具有实践育人的价值元素,不仅是面向中小学生知识获取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目的的研学旅行,更包括面向全年龄段以全人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旅游活动。因此,“旅游+教育的实践路径之一,就是深入挖掘旅游场景中丰富的实践育人价值元素,将其转化为教育性的内容体验,赋能旅游行业高质量发展,即赋予新旅游更多教育意义(makenewtourismmoreeducational)“旅游+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痛点和挑战。
8、首先是行业管理层面,旅游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推动旅游和教育融合发展中的立场和话语截然不同,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引导,有时甚至会相互排斥,加大了泛研学新业态优质生态圈构建的难度。其次是企业认知层面,旅游企业需要跳出原先熟悉的业务舒适圈,从教育的角度来重新思考和配置相关要素,这其中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认知空白地带。因此,旅游企业的跨界学习和组织韧性必不可少。第三是企业实践层面,如何深入挖掘旅游场景中的实践育人价值(课程开发/体验设计),并转化为教育性旅游体验(执行运营/效果评估),进而构建起新的可持续性商业模式(营销渠道/团队培训/安全标准)等。这些工作都涉及资源要素的跨界重组和学习提升,关键是人的问题
9、,即创新型旅游人才培养。三、面向旅游教育的实践路径:从earn模式转向Iearn模式进入新时代,随着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逐步深入,旅游教育,尤其是高等旅游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旅游教育一直是旅游学术共同体热议的话题,笔者陋见,目前国内关于旅游教育的探讨更多是在经验层面,还未触及旅游教育的价值层面。新时代旅游教育的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研学旅行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契机,旅游对于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实践育人价值长期被忽略,新时代背景下需要被唤醒并回归。笔者在2020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圆桌论坛上提出weneedtolearnfromtourism,notjustearn”的观点
10、,并在202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旅游教育与学科未来分论坛上进一步阐述了“从earn模式到Iearn模式的旅游教育转型思考。在笔者看来,国内现有的旅游教育是基于earn模式来设计的,其核心价值是服务于传统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服务运营人才需求,可概括为educationfortourism。在earn模式下,旅游学科和旅游相关专业被纳入管理学学科知识体系下,旅游教育被定位为培养学生从旅游业中“赚取”的能力,强调的是旅游活动的经济属性和产业价值,体现出强烈的功利主义导向。基于earn模式的旅游教育脱胎于旅游接待业高速增长的大众旅游时代的人才需求(当然还存在诸多结构性矛盾),但进入新时代,伴随
11、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催生创新型旅游人才新需求,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加速传统旅游接待业产能过剩和人才需求萎缩,传统旅游教育不适应新时代新旅游需求的弊端日益凸显。基于Iearn模式的旅游教育试图跳出earn模式下的功利主义窠臼,认为旅游不仅仅是永不落幕的朝阳产业,更是面向人的全面发展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实践育人手段,即“educationthroughtourism受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思想启发,其核心价值可概括为“旅行即教育。需要指出的是,倡导旅游活动的实践育人价值并不是彻底否定原先的旅游教育模式,而是适应新形势新需求的创新和扬弃。巧合的是,earn和Iearn这两个单词完美诠释了这一关系,后者既包含了前者,又赋予了旅游活动新的更丰富的教育意涵,即旅游活动在追求和彰显实践育人价值的同时,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旅游产业的经济价值。因此,“旅游+教育的实践路径之二,就是要倡导旅游活动的实践育人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新的旅游价值观,师范类旅游院校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教育性旅游体验内容的设计、运营、指导和服务能力,推动新时代旅游教育突破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作者简介:刘俊,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教授;周碧蕾,华南师范大学研学旅行与休闲教育研究中心讲师图片引用本文刘俊,周碧蕾.“旅游+教育的核心意涵和实践路径J.旅游学刊,2022,37(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