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曹操与关羽的形象分析.docx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曹操与关羽的形象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曹操与关羽的形象分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曹操与关羽的形象分析摘要: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曹操与关羽曾产生短暂的友谊。他们思想中的儒家因素是其相合的基础,曹操的唯才是举政策吸引到恃才的关羽,然而关羽自始至终坚持的忠义理念与曹操的法家倾向无法契合,他们最终分道扬镀。二人的理想志向有相同的一面,但各自理想的实现途径有较大的差异,这注定了二人此生只能相遇相识,而无法产生真正的友谊。关键词:曹操与关羽;三国演义;儒家;法家;墨家三国演义是一部世代累积型的历史演义小说。它是三分事略三国志平话等宋元讲史话本、单刀会等宋元戏剧的直接“结果”,却又抛弃了三国志平话等民间话本中传说式的描写,“回转到真正的历史中”。该书卷首说:“晋平阳侯
2、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恰如郑振铎指出的:“说他是出于陈寿的史书更为妥当,真不愧为第一个按鉴重编的演义小说家。”作为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在创作上不是完全虚构的,没有成为架空小说,并非完全实录,也未沦为社会历史文献。实际上,它既是民间讲史的集成,又是依据三国志的历史框架和通鉴体的编年纪事,是带有极强的民间性质与讲史性质的“通俗史书”。它秉持宋元以降的“正蜀汉伪魏吴”的正统观念,以“篡汉”大力鞭挞曹魏集团,尊蜀汉为汉的延续,赞扬蜀汉集团“兴复汉室”的理念。关羽和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两大重要人物,一忠一奸,是正面与反动的两大代表,二人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又如何产生交集?一、志同而道不合:关羽和曹操的相
3、契与分歧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奸臣的形象,许劭评价他:“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但是,如果抛开正统观念来看,曹操不仅不是一个脸谱化的人物,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有着凡人所不及的才干,在以作者为代表的宋元以降的小知识分子眼中,曹操是“集历史功绩与奸雄于一身的多元素的复杂人物”。(一)唯才是举,建功立业对于曹操的才干,三国演义不曾否认,正如上述许劭对他的评价。曹操最初是以正统观中的正面形象出现的,这时的他还是积极的汉朝社会秩序的维护者。青年曹操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志在匡正汉室、定国安邦,这时作者笔下的曹操充分展现了“雄”的一面,曹操在反董卓的斗争中表现得尤为积极。之后,大将军何进引西凉刺史
4、董卓进京诛杀十常侍,这本是一场外戚势力向宦官集团夺权的斗争,却因外戚集团首领何进早早被宦官集团击杀,致使外戚势力衰落,中央权力出现中空,地方豪强军阀董卓恰好率领大军进驻。自此之后,一股以地方豪强武装为基础的军阀介入导致汉朝社会崩塌,董卓军阀式的统治是不得人心的,群臣说起董卓弄权哭声一片,只有曹操主动请缨刺董。在董卓耳目遍布的白色恐怖时期,曹操不惧其淫威,一边笑一边请缨,不仅表现他杀身以成仁的胆识,更体现他对维护汉朝统治的赤胆热忱。刺董失利后,曹操逃回陈留招募义兵、发布檄文、发起大规模倒董运动,十七路诸侯纷纷响应,关羽也跟随刘备参与反董诸侯联盟。这一次,关羽和曹操站在同一战线上,二人也因此而相识
5、。由此可见,作为汉臣一份子的曹操,自然有“建功立业、为国除奸”的志向,为了维护汉朝统治立下汗马功劳,这一点他与关羽是相契合的。在之后的军阀争雄中,曹操与刘备也曾数度联手,共伐吕布、袁术等,在此期间,关羽与曹操自然是同一战线上的战友。曹操唯才是举的理念和做法吸引着包括关羽等一批人才。曹操在任兖州牧期间实力较弱,然而却能迅速崛起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这其中既有他个人的能力素质,更与他“唯才是举”的人才政策有紧密的联系。法家认为“明夫恃人不如自恃”,君臣关系是一种“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利益关系,“君明于此,则正赏罚而非仁下也。爵禄生于功臣明于此,则尽死力而非忠君。”“任人唯贤”建立在法家“趋利避害
6、”的人性论上,它以一种爵禄赏罚制度打破原有的“任人唯亲”的框架。对待优秀人才,曹操予以厚待、因材施用,吸引了大批侵秀人才前来投奔。他与部下的关系就是这种爵禄与才能的交易关系,“操大喜”“赏劳甚厚”,他用爵禄收拢人才,适当满足臣下的“自为”,这就是韩非的“自恃无恃人”,即臣下以才能,与君主的官爵交易的纯利益关系,这与儒家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有几分相似。关羽与曹操在反董联盟中初识,当时刘关张三人因官位卑微而备受诸侯冷眼,才能与志向都得不得伸展,只有曹操给予他们极大的礼遇,可以想象,当时关羽对曹操十分感激,二人的友谊也应从此处开始。(二)尊崇汉统,分道扬镀尽管在“建功立业、为国除奸”的问题上,曹
7、操和关羽有他们相合的地方,但是在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上,二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这一分歧注定二人在心灵上无法相通,这就导致他们最终必然分道扬镶。关于“降曹”,关羽与曹操的分歧就显而易见地表现出来了。关羽“降曹”事件在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中仅27字的记载: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在三国演义的记述中则成了“屯土山关公约三事”“降汉不降曹”“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经典桥段。且不说“禽变成了“约”,且言这“曹公禽羽以归”变成“降汉不降曹,关羽是三国演义中的尊刘一派,曹操则被打入贬曹一系,当然这并非一时而就,朱熹早以其“正蜀汉伪魏”的正统观对曹操有所贬斥:陈寿称曹操为
8、“公”或“太祖”,朱熹称之“操”;曹操为魏王,三国志称“王”,资治通鉴纲目则称“魏王操”,并不把曹操当作尊者,故不避其讳。三国演义沿袭了这种正统观,称关羽为“公”,称曹操为“操丁降汉”与“禽羽”,褒贬立意,高下立判。罗贯中又特意设置了“约三事”这一情节,以引出“降汉不降曹”的对立,如毛宗岗言:“降汉云者,特为不降曹三字下一注脚耳。”正是出于这样正统观上的对立,关、曹二人注定无法同行。作为政治家,曹操胸怀统一天下、图谋大业的志向,他原本志向在于墓碑上题刻“汉故征西将军曹侯墓”,但经征伐之后羽翼丰满,其位置和势力、更是雄心抑或说野心使他逐渐摆脱儒家正统观的约束,逐渐向着法家的“趋利避害”转变。关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国演义 三国志 中曹操 形象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