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溪江下游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一期(张公祠段)施工组织设计.doc
《乌溪江下游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一期(张公祠段)施工组织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乌溪江下游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一期(张公祠段)施工组织设计.doc(6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工程概况1.1工程概况某某江下游段为某某市的“第二门户”,是某某市烂柯山、九龙湖、仙霞湖、药王山等主要旅游景点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同时,某某江下游段沿岸自上而下分布着我国大型化工基地巨化集团及市经济开发区等,是某某城区主要的工业基地。而下游河道堤防建设滞后,部分建筑物严重侵占河道,部分河道内弃渣堆积淤积严重,上游枢纽泄洪时防洪形势严峻。因此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为根本,同时,为打造某某宜居城市,实施某某市“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经济发达、环境优美、富有魅力、幸福和谐的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的战略,加强市区三江两岸环线建设,迫切需要对某某江下游段河道进行综合治理。某某市某某
2、江下游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一期(张公祠段)通过加高加固、新建堤防、河道疏浚、河道清障等工程措施,使保护区防洪能力均达到20年一遇标准。本工程主要规模:张公祠堤、张公祠堰、溪东堰、疏浚。张公祠堤:自响春底村尾山体处开始,沿某某江左岸而下,至崇文大桥处,堤长2.31km,其中加固堤防1.91 km、新建堤防0.4 km。防洪堤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河道疏浚主要为石室老大桥河段:自响春底村尾开始,经石室老大桥,至柯山电站尾水出口处,疏浚长度1.4km;张公祠堰:在深潭下游处修筑张公祠拦水堰,堰高1.0m左右,正常水位抬升至74.0m,即堰顶高程74.0m;溪东堰:石室下游修建溪东拦水堰,堰高1.1m,固
3、定堰顶高程72.2m。工程河道治理长度2.31 km。1.2工程水文1流域概况:某某江发源于福建省蒲城县大福罗,自南向北流经王村口、独山、小逆口、湖南、黄坛口至某某城东5km樟树潭汇入衢江,河流全长155.9km,集水面积2577.3km2。某某江上建有湖南镇水库和黄坛口水库,某某江黄坛口水库坝址以下至河口区间有五条较大支流汇入,在黄坛口水库坝址下游纳黄坛源,石室大桥下游纳济源溪,姜家附近纳泉水溪,在铁路桥附近纳乌龙沟,某某桥村下游左岸有白沙溪汇入。某某江干流某某段已五级开发,分别为湖南镇电站、黄坛口电站、乌引柯达电站、乌引柯山电站、闹桥电站,主要特征参数见表1.1。表1.1 电站主要特征参数
4、电站名称正常蓄水位(m)正常尾位(m)装机(万kw)最大引水流量(m3/s)年利用小时(h)湖南镇230/8.23401952黄坛口115/8.23402134柯达82.675.250.375751944柯山82.671.80.72902650闹桥71.5/0.580/备注:表格中柯山电站装机指柯山电站0.64万kw和柯峰电站0.08万kw的总装机;引水流量为柯山电站80 m3/s和柯峰电站10 m3/s的总和。 2气象:据某某站实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7.3,极端最高气温40.9(2003年7月31日),极端最低气温-10.4(1970年1月16日);多年平均水汽压17.4hPa,相对湿
5、度79%;多年平均降水量1694mm,多年平均蒸发量938.8mm;多年平均风速2.7m/s,最大风速19.0m/s,相应风向为W。本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交替明显,气温适中,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大洪水的主要成因为梅雨,其次为台风雨。3洪水:根据某某江流域特性,设定洪水分区3个,分别是湖南镇水库、黄坛口水库、湖南镇-黄坛口区间、黄坛口-某某江口区间。各分区洪水的地区组成采用同频率法,设定湖南镇坝址、黄坛口坝址、某某江口发生相应洪水,湖南镇-黄坛口区间、黄坛口-某某江口区间根据拟定的洪水地区组成,以支流发生相应洪水洪峰叠加黄坛口最大下泄流量计算某某江黄坛源、济源溪、泉水溪、
6、乌垄溪、白沙溪汇人后各断面洪峰流量。见表1.2。表1.2 黄坛口-某某江口区间各断面洪峰流量计算成果表频率(%)黄坛口下泄黄坛源汇入口济源溪汇入口泉水溪汇入口乌垄溪汇入口白沙溪汇入口某某江口22830338035903700377038303830526803120330033903440349034901020002360250025702620266026604施工期洪水:黄坛口电站枯水期顶峰发电为主,顶峰发电和下游区间枯水期洪水叠加的几率很小,所以某某江施工期洪水取顶峰发电流量和区间施工期洪水两者大值。本次设计取黄坛口电站顶峰发电流量370m3/s作为施工期洪水。1.3工程地质1、区域地
7、质防洪堤和堰址为构造剥蚀河谷堆积地貌,由侵蚀冲积而成。其中防洪堤为堆积阶地地貌,地势起伏不大,较平缓。堰址为冲洪积河谷地貌,河床坡降为35,常有基岩出露。河漫滩有砂卵石覆盖,覆盖层厚度较小,地势起伏不大。河谷为“U”字形峡谷,西部地势陡峻,东北部地势平缓。河谷地势由西向东逐渐展开,河床较低洼、河流两岸为冲洪积堆积区。基岩主要为白垩系上统衢江群下段中戴组(K2z)的砂砾岩、粉砂岩。区域内地质构造较稳定,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1版)(GB18306-2001),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相应地震基本烈度度。区内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地下水类型主要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乌溪江 下游 河道 综合治理 工程 一期 张公祠段 施工组织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