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老城墙的前世今生.docx
《高密老城墙的前世今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密老城墙的前世今生.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高密,时人称之为“凤城”。据金楼子兴王篇记载,“高密”是大禹的字。梁元帝萧绎在书中说:帝禹夏后氏,名日文命,字高密。远在五千年以前,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境内现己查明的古文化遗址近二十处,其中龙山文化遗址九处。当今的县治,春秋称夷维邑,属莱国。公元前567年,齐灭莱后,地属齐。战国时,始有高密之名,亦为齐地。据水经注应劭日:“县有密水,故有高密之名”。秦灭六国后,推行郡县制,置高密县,汉时为高密国,唐武德六年,迁入现址。春秋名相晏婴、汉代大司农大经学家郑玄、清代父子宰相刘统勋刘墉、富有传奇色彩的科学家刘先志、穴居北海道13年的反法西斯斗士刘连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都出生在这里。被誉为中国民
2、间艺术“四宝”的扑灰年画、泥塑、剪纸和茂腔,久负盛名,誉满天下。一、高密县志中的城墙民国高密县志的城池篇记载:“元至正十二年,廷议州县无城者修。县尹秦裕伯始土筑城,周五百七十二丈,高三丈,阔一丈二尺。明嘉靖二年,莱州知府郭五常以屡经寇残,始易以砖,周三里九十步,高二丈三尺,上广八尺,下广一丈三尺。门四:东日广惠,(崇祯三年邑人单崇重修,改名星聚。)西日通德,南日永安,西南日保宁。池深一丈,广倍之,万历八年,知县黄纪贤植柳,以固堤岸。二十年,知县范垣以倭寇告急,浚隍崇堤,增置敌台十二。三十二年,知县唐允中复葺之,植木三周,堤益固。崇正十五年,知县何平增设敌楼四于城四隅,(上下安炮,远击数里。)敌
3、台四于城下,(上下安炮四层,台中可容二十人。)清顺治五年后,屡罹水患,知县宋之屏、梁云扶、张士芬相继修葺。康熙七年地震,垣堞半毁,知县周良翰重修。十七年,知县钱柱重修。四十年,暴雨圮堞,知县何桢重修。四十九年,知县张浩筑堤八百七十五步,广池二丈,深半之。环堤植柳,建桥三座,以备蓄泄。改北城楼为三星阁。五十八年,霭雨城圮,知县李厚望捐修。雍正十三年,知县王文鼎修东门城楼。乾隆三年,复修圮城。道光十二年,知县张攀柱捐廉倡修,至二十一年,知县秦金鉴收工。咸丰十一年,知县文熙捐廉劝修,至同治元年知县郭生枢收工。光绪十一年,知县胡锡祜倡修。二十一年,知县傅贲予倡修北城。”解放后高密县志的记载更为简单:“
4、高密于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始筑土城垣,1523年(明嘉靖二年),始易其彼,并修城门四座,东为广德门,西为通德门,南为永安门,西南为保宁门,挖城濠。1580年(明万历八年)沿濠栽柳,以固堤岸。1668年(清康熙七年),地震城墙多半倒塌,重修,1710年(清康熙四十九年)建桥五座,以备蓄泄。清末民初又多次修筑,高密解放后,城垣陆续拆除。”以上记载,对高密城墙的修建、修葺、拆除等过程都进行了还算详细的记载。历史总是用简单的话语记录着自己的变迁。二、秦裕伯始筑城根据县志记载,我们知道元朝之前,高密是没有城墙的。高密的城墙始修自元至正年间,修筑人是秦裕伯。秦裕伯(1295-1373),字景容,宋代
5、著名词人秦观之八世孙,今上海浦东人。秦裕伯的父亲秦良颍是元代颇有成就的蒙古学家,应该说,秦裕伯从小就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和熏陶。元至正四年,49岁的秦裕伯考中进士,任湖广行中书省照磨,6年后被提升为高密县尹。他任福建行省郎中期间,恩威并施,使盗贼匿迹,百姓称颂,在当地赢得了“公正干练”的美名。秦裕伯是元顺帝至正十年五月上任高密县尹,时年55岁。秦裕伯到任伊始拜谒孔子庙时,见庙堂简陋,亟待维修。问明原由,得知孔庙所需费用,仅靠500亩学田收租。而学田均在涝洼之地,收成很少,年入地租仅够祭祀之用。于是,秦裕伯“乘间亲视其地,堑其周为渠,以蓄大雨。渠外筑墉,以防野潦,连岁大熟,获麻禾菽麦若干斛”,这
6、就是独具特色的高密台田,台田一经创建,百姓争相效仿,涝洼地得到有效治理。秦裕伯开创台田的创举,使高密百姓世代受益。秦裕伯任高密县尹第三年时,正遇上河南有起兵的,元朝廷议定州县没有城池的可以修筑。高密城首次筑城墙的任务,就由秦裕伯组织完成。此次所筑的城墙为土墙,周长572丈,高3丈,阔12丈。城墙上开辟四道门,都用瓦覆盖在上面。城墙外的护城河,深、宽各15丈,门外悬挂木板作为桥梁。高密的城墙后来经过明代贴砖,一直到拆除,仍是秦裕伯组织修筑的规模,没有改动。现今高密的小康河边有一段城墙还在,虽然没有了青石的覆盖,但依然坚挺。纯粹的土掺了白白的石灰,拌匀,用木锤大夯击打结实后,用厚厚的城砖覆上,站立
7、成高密几百年的高度。秦裕伯在任高密县尹的几年里,还建了明伦堂、濯缨亭、社稷坛,并凿子午池,起樵楼,修建新三皇庙、郑公祠等,使县城等地的建设有了较大改观。然而,他虽“屡兴大役,而民不知扰”,原因在于他“听政不过日中,事至立决,吏无留牍”,精明能干。因此,又使百姓“威其之明,感其之德,不施鞭扑而习俗大变工当秦裕伯离任高密时,“老幼嗟惜,涕演遮留,几不得行”;之后,高密人为其立“去思碑”于县署院内,并将其名字记入“名宦祠”中,作为名宦在县志中为其立传。卒后,朱元璋感慨地说:“生不为我臣,死当卫我土!”即敕封秦裕伯为上海城隍神,追赠他“显佑伯工三、张福臻退老全城张福臻(生卒年不详),字惕生,明末大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密 城墙 前世 今生
